百词典

《河渎神(女诫效花间体)》

时间: 2025-07-27 11:52:46

诗句

芳草绿萋萋。

断肠绝浦相思。

山头人望翠云旗。

蕙香佳酒君归。

惆怅画檐双燕舞。

东风吹散灵雨。

香火冷残箫鼓。

斜阳门外今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1:52:46

原文展示:

芳草绿萋萋。断肠绝浦相思。山头人望翠云旗。蕙香佳酒君归。惆怅画檐双燕舞。东风吹散灵雨。香火冷残箫鼓。斜阳门外今古。

白话文翻译:

芳草青青,生机盎然。心中思念如同断肠,在无尽的水边。山顶的人遥望着飘动的翠云旗帜。蕙香四溢,佳酿在等候着君的归来。惆怅之情中,画檐下双燕翩翩起舞。东风吹散了灵雨,香火已冷,箫声和鼓声也渐渐消失。夕阳斜照,门外的古今恍若交错。

注释:

  • 芳草:指绿草,象征生机与希望。
  •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伤。
  • 绝浦:指无尽的水边,象征离别的痛苦。
  • 翠云旗:可能指山头旗帜,象征远方的召唤和期盼。
  • 蕙香佳酒:蕙兰的香气和美酒,象征着美好和欢聚。
  • 惆怅:感到忧愁、失落。
  • 灵雨:指细雨,象征心灵的感应。
  • 香火:指祭祀所用的香和火,象征对逝去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和抗金英雄。他的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常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他的词作以清新、奔放而著称,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河渎神》是在辛弃疾经历了多次战斗与失落后创作的,体现了他对人生与离别的深刻感悟。诗中流露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

诗歌鉴赏:

《河渎神》以清新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思念与惆怅的情景。诗的开头用“芳草绿萋萋”渲染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紧接着“断肠绝浦相思”便将情感的基调转向了深切的思念。这种反差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诗人在美好与伤感之间的心理挣扎。诗中“山头人望翠云旗”表现出远方的召唤与期盼,似乎在呼唤着归来的爱人。而“蕙香佳酒君归”则对美好团聚的期待充满了渴望。

然而,随着诗歌的深入,惆怅、失落的情感愈加明显。“惆怅画檐双燕舞”中的双燕象征着自由与快乐,但在此却增添了几分幽怨。诗句中“东风吹散灵雨”暗示着美好的情感被现实所打破,犹如东风将细雨吹散一般,带走了诗人心中的柔情。最后一句“斜阳门外今古”更是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无奈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种历久弥新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芳草绿萋萋: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场景,暗示希望与美好。
  2. 断肠绝浦相思:表达了思念之苦,夸张地表现了离别的痛苦。
  3. 山头人望翠云旗:远方的召唤,体现了期盼与渴望。
  4. 蕙香佳酒君归:美酒与香气,象征着团聚的美好期待。
  5. 惆怅画檐双燕舞:双燕的舞动却显得惆怅,暗示欢乐的背后是孤独。
  6. 东风吹散灵雨:细雨象征情感的细腻,东风则带走了这份柔情。
  7. 香火冷残箫鼓:祭奠的香火已冷,音乐也不再,暗示着失落。
  8. 斜阳门外今古:夕阳下的门外,历史与个人的命运交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断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情感的深刻。
  • 拟人:双燕的舞动赋予了生命力,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 对仗:诗句的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思念与离别的主题,通过优美的自然意象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对亲情、爱情的渴望与追忆,反映出生活中的无奈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草:象征生机与希望,带来美好的期待。
  • 翠云旗:象征远方的召唤与期盼,表达对未来的向往。
  • 蕙香佳酒:象征团聚与欢乐,体现出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灵雨:象征细腻而深刻的情感,代表着内心的柔软与感伤。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增添了诗的哲理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芳草绿萋萋”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伤感
    • B. 生机与希望
    • C. 无奈
    • D. 怀旧
  2. 诗句“东风吹散灵雨”中“东风”象征了什么?

    • A. 爱情
    • B. 美好
    • C. 现实的无情
    • D. 生命的希望
  3. 诗中提到的“蕙香佳酒”主要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团聚与欢乐
    • C. 失落
    • D. 忘却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河渎神》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思念之情,但辛弃疾更多地聚焦于壮阔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悲伤,而李清照则更为细腻、柔情。

粗略解读:

两者在表现情感时,辛弃疾的豪放与李清照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情感深度。辛弃疾通过大自然的意象强调思念的广阔与深远,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生活场景展现内心的柔情与细腻感受。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选》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哀蛩吟 兰溪棹歌(三首) 东吴棹歌(三首) 东吴棹歌(三首) 过浦江县 淳安棹歌 凉州曲 清远峡 岭南杂录(十首) 岭南杂录(十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言简意深 守约施博 包含食的成语 远门 含吐 爿字旁的字 用字旁的字 梁父 拘捕 清明在躬 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毛字旁的字 乛字旁的字 矢字旁的字 气忍声吞 缺一不可 不治生产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