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10:47
甲申三月国大变,贼骑横行满京甸。
百官狂走内竖降,九门洞开人不战。
烈皇平明起太息,独自击钟向前殿。
左右顾视无一人,公主饮剑情割断。
身殉社稷在煤山,血诏留衣发掩面。
后来渴葬向玄宫,六十年间市朝换。
宁知遗像今尚存,天人眉宇臣民见。
黄袍白铠玉几陈,端然帝座赫百神。
龙髯一尺怒欲拂,似愤当日无忠臣。
况值万方苦兵革,郁陶犹疑见颜色。
直是忧勤一片心,纵有丹青画不得。
史相可法涕泣绘此图,军前跪拜激顽夫。
翠华金根走姑孰,雕戈铁骑围江都。
惜哉孤城卒难守,空将报国心肝剖。
敕印亲文贺总戎应昌,指挥卓焕捧御容。
真州欲往飞梁断,完节自赴波涛中。
指挥平生节自矢,因奉御容不敢死。
至今从子藏宝函,挂出天颜真尺咫。
忆昨路经思陵东,松桧飒飒来阴风。
鼎湖龙驭去不返,金盘谁荐樱桃红。
呜呼!
国家养士三百载,杀身成仁几人在?
羡君忠孝聚一门,永与此图垂勿坏。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10:47
甲申三月国大变,贼骑横行满京甸。
百官狂走内竖降,九门洞开人不战。
烈皇平明起太息,独自击钟向前殿。
左右顾视无一人,公主饮剑情割断。
身殉社稷在煤山,血诏留衣发掩面。
后来渴葬向玄宫,六十年间市朝换。
宁知遗像今尚存,天人眉宇臣民见。
黄袍白铠玉几陈,端然帝座赫百神。
龙髯一尺怒欲拂,似愤当日无忠臣。
况值万方苦兵革,郁陶犹疑见颜色。
直是忧勤一片心,纵有丹青画不得。
史相可法涕泣绘此图,军前跪拜激顽夫。
翠华金根走姑孰,雕戈铁骑围江都。
惜哉孤城卒难守,空将报国心肝剖。
敕印亲文贺总戎应昌,指挥卓焕捧御容。
真州欲往飞梁断,完节自赴波涛中。
指挥平生节自矢,因奉御容不敢死。
至今从子藏宝函,挂出天颜真尺咫。
忆昨路经思陵东,松桧飒飒来阴风。
鼎湖龙驭去不返,金盘谁荐樱桃红。
呜呼!国家养士三百载,杀身成仁几人在?
羡君忠孝聚一门,永与此图垂勿坏。
甲申年三月,国家发生了巨变,贼骑横行,满城都是骚乱。
百官们四散逃跑,内侍们纷纷投降,九门大开,百姓不愿抵抗。
烈皇平明长叹,独自敲钟在前殿。
四周环顾,竟无人相伴,公主饮剑自尽,情意割断。
身殉社稷于煤山,血诏遗留,衣衫遮面。
后来渴望葬于玄宫,六十年来市朝更替。
谁知遗像至今犹存,天人眉宇,臣民皆见。
黄袍白铠,玉几陈列,端坐的帝座赫赫如神。
龙髯一尺,怒欲拂去,似乎愤怒于当日无忠臣。
如今正值万方苦于兵革,郁陶中犹疑见颜色。
真是忧勤满怀,纵使丹青画也无法表达。
史相可法泪流满面,与众人跪拜,激励顽夫。
翠华金根飞往姑孰,雕戈铁骑围困江都。
可惜孤城难以守护,心肝相报国也无由。
敕印亲文贺总戎应昌,指挥卓焕捧着御容。
真州欲往飞梁断,完节自赴波涛中。
指挥平生节自誓,因奉御容不敢死。
至今子孙珍藏宝函,挂出天颜真尺咫。
记得昨日路过思陵东,松柏瑟瑟,阴风阵阵。
鼎湖龙驭不再归,金盘何人荐樱桃红。
呜呼!国家养士三百载,杀身成仁者几人?
羡慕君子忠孝聚一门,愿与此图长存不坏。
《明怀宗御容歌》的作者为佚名,生活在清代。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期间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变革,文学艺术也因此受到深刻影响。诗歌常常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忠诚与悲哀。
此诗创作于国家动荡之际,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变迁的忧虑和对忠臣孝子的追思。通过描写皇帝的遗像及其忠臣的悲壮行为,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忠诚的向往。
《明怀宗御容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甲申年国变时的悲凉场景,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忠臣的深切怀念。诗中运用生动的意象,如“烈皇平明”、“公主饮剑”等,展现了当时的动乱与忠诚。诗的开头便引人入胜,描绘了贼骑横行的混乱局面,令人感受到国家的危机,接着通过对皇帝的悲叹与对忠臣的追忆,使人心中泛起一阵阵惆怅与无奈。
在诗的中间,诗人描绘了孤城难守的景象,表达了对故国的哀伤与对忠臣的惋惜。最后,诗人发出感慨,国家养士三百载,却有多少人愿意以身殉国,体现了对忠孝精神的深刻追求与思考。
整首诗在语言上运用古典的修辞手法,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现实意义,令人深思。
逐句分析可见,诗人在描述历史事件的同时,融入了个人情感,使得整首诗既有史诗的宏大感,又不失个体的悲伤。
整首诗集中表现了对国家变迁的忧虑、对忠臣孝子的怀念,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忠诚的赞美,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这些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
诗中的“烈皇”指的是?
A. 恶君
B. 英明的皇帝
C. 亡国之君
“公主饮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愤怒
B. 忍辱负重
C. 忠诚与绝望
诗中提到的“孤城”象征什么?
A. 安全
B. 脆弱与困境
C. 富饶
答案:1.B 2.C 3.B
与《春望》相比,《明怀宗御容歌》更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描绘,而《春望》则更多地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对故国的思念。两者在主题上有所相通,但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
这些书目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及其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