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4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45:01
一笛一腰鼓,鸣声甚悲凉。
借问此何为,居人朝送殇。
出郭披莽苍,磨刀向猪羊。
何须作佳事,鬼去百无殃。
一支笛子一面腰鼓,奏出的声音非常悲凉。
我问这是为了什么,城里的人早晨在送别亡者。
走出城郭,披着茂密的草丛,磨刀准备宰猪羊。
何必再做美好的事情,鬼神离去也没有什么祸患。
“鬼去百无殃”可理解为:鬼神离去后,便不会有灾祸。此句反映了对死亡的淡然态度,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接受。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擅长词和诗,作品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其词作以婉约著称,诗作则往往更具沉重和深邃的思想。
《雷阳书事》是秦观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人们对生死的深思。在一个充满哀痛的环境中,诗人通过音乐和祭祀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死的感悟。
《雷阳书事 其二》是一首充满悲凉情绪的诗作。诗的开头通过笛声和腰鼓声引入,音乐的悲凉与送别的氛围相呼应,营造了一种哀伤的情境。诗人用“借问此何为”提出了疑问,进一步加深了对送殇之事的思考。这里反映了诗人对生死的关注,以及对人世无常的感慨。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出郭的场景,磨刀宰杀的意象不仅是生活的必需,也暗示了面对生死的无奈。磨刀向猪羊,似乎在表现一种对生活的接受,这种行为在悲伤中显得尤为冷酷,却又是生存的常态。
最后一句“何须作佳事,鬼去百无殃”则是一种对世事的释然,表达了对生死轮回的理解。即使是送殇,生活依然要继续,人与鬼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了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生活与死亡的深刻认知。
一笛一腰鼓,鸣声甚悲凉。
音乐的悲凉声响,暗示了送别的悲伤。
借问此何为,居人朝送殇。
在音乐声中,诗人发问,揭示了送殇的情景,突显出人们对生命的脆弱感。
出郭披莽苍,磨刀向猪羊。
描绘出郭外生存的情景,磨刀宰杀的行为带出生活的残酷与无奈。
何须作佳事,鬼去百无殃。
最后以哲理反思,面对生死,何必追求表面的美好。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接受,表现出一种在悲凉中求生存的哲学态度。
诗中提到的乐器有哪些?
“何须作佳事”这句话想表达什么?
诗人对死亡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