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即事》

时间: 2025-07-28 16:17:31

诗句

桑尽蚕皆茧,秧成麦已秋。

山云翻黑雨,溪树没黄流。

红粟方翔贵,苍生未病瘳。

茅茨烟不起,饱饭得无忧。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6:17:31

原文展示: 桑尽蚕皆茧,秧成麦已秋。 山云翻黑雨,溪树没黄流。 红粟方翔贵,苍生未病瘳。 茅茨烟不起,饱饭得无忧。

白话文翻译: 桑叶采尽,蚕儿都变成了茧;秧苗长成,麦子已经到了秋天。 山间的云翻滚着,带来了黑色的雨;溪边的树被黄色的水流淹没。 红色的粟米正在飞涨价格,百姓们还没有从病痛中恢复。 茅草屋上炊烟不再升起,吃饱了饭,人们得以无忧无虑。

注释:

  • 桑尽蚕皆茧:桑叶被采尽,蚕儿都结成了茧。
  • 秧成麦已秋:秧苗长成,麦子已经成熟,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山云翻黑雨:山间的云翻滚,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暴雨。
  • 溪树没黄流:溪边的树木被黄色的水流淹没。
  • 红粟方翔贵:红色的粟米价格正在飞涨。
  • 苍生未病瘳:百姓们还没有从病痛中恢复。
  • 茅茨烟不起:茅草屋上不再有炊烟升起,意味着人们不再做饭。
  • 饱饭得无忧:吃饱了饭,人们得以无忧无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宋代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此诗可能创作于一个农业社会遭受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的时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困境,即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受损,粮食价格飞涨,百姓生活困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社会状况,反映了宋代农业社会在自然灾害和经济压力下的困境。诗中“桑尽蚕皆茧,秧成麦已秋”描绘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而“山云翻黑雨,溪树没黄流”则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后两句“红粟方翔贵,苍生未病瘳”直接指出了粮食短缺和百姓的疾苦。最后“茅茨烟不起,饱饭得无忧”则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景,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能够摆脱困境,过上无忧生活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桑尽蚕皆茧,秧成麦已秋”:这两句通过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描述,展现了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
  2. “山云翻黑雨,溪树没黄流”: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暗示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3. “红粟方翔贵,苍生未病瘳”:这两句直接指出了粮食短缺和百姓的疾苦。
  4. “茅茨烟不起,饱饭得无忧”:这两句表达了对百姓能够摆脱困境,过上无忧生活的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山云翻黑雨”中的“翻”字形象地比喻了云的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桑尽蚕皆茧,秧成麦已秋”,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关怀,并期望他们能够摆脱困境,过上无忧的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尽蚕皆茧:象征农业生产的开始。
  • 秧成麦已秋:象征农业生产的结束和收获。
  • 山云翻黑雨:象征自然灾害的来临。
  • 溪树没黄流:象征水灾的严重性。
  • 红粟方翔贵:象征粮食短缺和经济困难。
  • 苍生未病瘳:象征百姓的疾苦。
  • 茅茨烟不起:象征生活的困顿。
  • 饱饭得无忧: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桑尽蚕皆茧”象征什么? A. 农业生产的开始 B. 农业生产的结束 C. 自然灾害的来临 D. 粮食短缺 答案:A

  2. 诗中“山云翻黑雨”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A

  3. 诗中“红粟方翔贵”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A. 粮食短缺 B. 自然灾害 C. 百姓疾苦 D. 经济困难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社会现实和百姓疾苦。
  • 白居易的《卖炭翁》:通过个体的故事反映社会问题。

诗词对比:

  • 王炎的《即事》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反映社会现实,但王炎的诗更加直接地指出了粮食短缺和百姓的疾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炎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相关查询

九里 家居自戒 春晚 湖村野兴 春晚村居杂赋绝句 晓寒 夏夜 五更闻雨思季长 泛舟 村舍杂书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心闲手敏 名声扫地 豕字旁的字 尢字旁的字 重床叠屋 户字头的字 打旋磨子 文君新醮 烛跋 肆言如狂 草菅人命 高字旁的字 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萤火芝 救过补阙 八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