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1:02: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1:02:58
燕疆不过古北阙,连山渐少多平田。
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
橐驼羊马散川谷,草枯水尽时一迁。
汉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
力耕分获世为客,赋役稀少聊偷安。
汉奚单弱契丹横,目视汉使心凄然。
石瑭窃位不传子,遗患燕蓟逾百年。
仰头呼天问何罪,自恨远祖従禄山。
此皆燕人语也。
燕国的疆界不过是古北门,连绵的山脉逐渐减少,变得多是平坦的田地。
奚族人自己建造草屋居住,契丹人则驾着马车靠近水泉。
驼背的骆驼和羊马散落在川谷之间,草枯水尽的时候就会迁移。
汉人何时被迫流离失所,衣服逐渐改变而语言得以保存。
辛勤耕作却只能做客,赋税和劳役稀少,勉强寻求安稳。
汉族和奚族人都单薄弱小,契丹人却在这里横行霸道,
看着汉朝的使者,心中感到凄凉。
石瑭窃取了地位却没有传给子孙,
给燕蓟带来了超过百年的祸害。
仰天呼喊问自己何罪,心中自恨远祖随了禄山。
这些都是燕人的话语。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晦庵,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工诗词、散文、文论,作品以清新自然、平易近人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是苏辙在北方出使时创作的,诗中反映了当时北方民族对汉人的压迫与汉人流离失所的痛苦,以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北方的地理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对流亡汉人的同情和对历史命运的思考。诗中使用了细致的地理描写,展现了契丹、奚人等民族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他们与汉族的关系,以及汉人被迫流离失所的悲惨命运。苏辙在诗中通过对比,表达了汉人与契丹之间的文化、经济差异,以及历史的无情。诗的最后两句更是情感的高峰,既有对历史的追问,也有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悲哀,传达出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整首诗通过对北方民族生活的描写,反映了汉人流亡的苦楚与历史的无情。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祖先的惋惜与对未来的思考,展现出深刻的历史责任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奚人”指的是哪个民族?
诗中提到的“石瑭”对燕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