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4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46:15
同江邻几龚辅之陈和叔登吹台有感
——梅尧臣
在昔梁惠王,筑台聚歌吹。
笙箫无复闻,黄土化珠翠。
当时秦兵强,今亦归厚地。
我与诸贤良,举酒莫言醉。
曾谁问孟轲,空自有仁义。
在古代,梁惠王时曾筑台以聚集歌舞。
可如今笙箫声已不再听到,只有黄土化作珠翠。
当年秦国兵强,现在也归于厚土。
我与众位贤良举杯畅饮,却无话可说醉。
曾几何时问起孟轲,仁义之道也不过是空谈。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圣俞,号蕉隐,宋代诗人,擅长古体诗,作品多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梅尧臣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感慨与对传统文化的追寻。
《同江邻几龚辅之陈和叔登吹台有感》是梅尧臣对历史的深邃思考与感慨的体现。诗中通过对梁惠王的歌台,以及秦国强兵的回忆,展现了历史的无情变迁。在过去的辉煌与现今的沧桑之间,诗人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无奈与失落。笙箫声的消逝不仅仅是乐器的沉寂,更是文化与繁华的消亡。黄土化珠翠的意象,则是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情感慨。
诗人在与众贤良举酒时,虽是畅饮,却无言以对,这种沉默更显得深邃与无奈。最后提到孟轲,似乎在质疑仁义的真实与价值,是否真的有意义。整首诗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知识分子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社会现状的关注。诗人不仅在追忆,更是在反思,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与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仁义的思考,揭示了人生的哲理与历史的无情。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A. 孟子
B. 梁惠王
C. 司马迁
诗中“黄土化珠翠”的意思是?
A. 美好事物的繁荣
B. 美好事物的消逝
C. 珠翠的价值
诗人在与友人举酒时的心情是?
A. 高兴
B. 无奈
C. 生气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梅尧臣的《同江邻几龚辅之陈和叔登吹台有感》更多地关注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感慨,而王之涣则表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与主题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宋代诗人不同的艺术追求与思考方式。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