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1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17:49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没有竹子住。
没有肉会让人瘦弱,而没有竹子则会让人庸俗。
人瘦还可以变得肥胖,士人庸俗却无法改变。
旁人笑我这番话,似乎显得高尚又似乎愚痴。
如果对这样的君子仍然大快朵颐,那世上哪里还有扬州的白鹤呢?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及书法皆有卓越成就,风格多样,情感真挚。苏轼生于动乱的时代,经历了政治上的起伏,使其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生活清苦,但他仍保持高尚的情操,强调精神的追求高于物质的享受,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及对庸俗生活的不屑。
《於潜僧绿筠轩》以竹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深刻思考。首句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开篇,直接表明竹子在诗人心中的重要性,竹子不仅是生活的寄托,更是精神的象征。接着,诗人用“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对比食物与精神,揭示了肉体与心灵的关系。
通过“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进一步强调了士人的身份与气质的重要性,肉体的瘦弱可以通过饮食来改善,而精神的庸俗却难以弥补,反映了他对士人理想的追求。
最后,诗人以旁人的看法作为结尾,似乎在质疑世俗的眼光,他的高洁追求在众人看来却是“似高还似痴”,这不仅是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无奈与批判。整首诗通过竹子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清雅生活的向往与对庸俗生活的拒绝,展现了苏轼的高尚情操和独立人格。
整首诗强调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竹子象征着高洁的生活态度,而肉食则代表物质的享乐。诗人通过对这两者的对比,表达了对高尚生活的向往,反对庸俗的社会风气。
苏轼在诗中更看重哪种生活方式?
诗中的“扬州鹤”象征什么?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
苏轼与王维的竹子诗作均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但苏轼更多地从社会风气和精神追求的角度出发,而王维则通过竹子体现自然与人生的哲理,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