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宝泰寺读曾鸿父侍郎留题有感次韵作侍郎挽歌》

时间: 2025-05-06 02:11:03

诗句

斯人千古閟音尘,绝妙肝肠好受辛。

四帙升沉悬日月,百年修短误君亲。

天边尚记丝纶手,地上今无磊砢人。

对此感怀非为此,赎之空拟百其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11:03

原文展示

斯人千古閟音尘,
绝妙肝肠好受辛。
四帙升沉悬日月,
百年修短误君亲。
天边尚记丝纶手,
地上今无磊砢人。
对此感怀非为此,
赎之空拟百其身。

白话文翻译

此人已经离世千古,音讯全无,
他那绝妙的情操让人心痛。
四本书籍的沉浮就如同日月一样,
百年人生的长短误了君亲。
天边尚且记得他那写信的手,
而今地上再无他那坚石般的人。
对这一切的感怀并不是单单为了他,
只是空想着自己赎回那百般的身世。

注释

  • 斯人:指曾鸿父侍郎。
  • 閟音尘:指音信全无,形容死者已逝。
  • 绝妙肝肠:形容其人的情操非常高尚,令人感叹。
  • 四帙:指四本书籍,象征着他的学识和成就。
  • 丝纶手:指书信,用以寄托情感的手,象征他生前的书信往来。
  • 磊砢人:指坚韧不拔的人,形容他的人格。
  • 赎之:指对过去的追思与反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彦约,宋代诗人,曾任官职,诗歌风格多变,擅长抒情与咏史。在诗中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悟,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思想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对曾鸿父侍郎的追悼,表现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缅怀与哀思,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友谊与个人价值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情感上极为深沉,通过对曾鸿父侍郎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生死、荣辱的思考。诗人用“千古閟音尘”开篇,立即将读者带入一种沉重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接着,诗人以“绝妙肝肠”来赞美曾鸿父的品德,进一步深化了对其的怀念之情。

在“四帙升沉悬日月”中,诗人提到的四本书籍象征着曾鸿父的学识与成就,暗示着即便是书籍也无法阻挡时间的流逝。再以“百年修短误君亲”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对亲友的遗憾,令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光流逝之痛。

最后,诗人在“对此感怀非为此,赎之空拟百其身”中,表现了对自我生命的反思,试图用追忆来赎回过去的种种。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深刻地揭示了人对于生命、友谊与记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斯人千古閟音尘:此人已逝,音信全无,表现了对其离世的悲痛。
  2. 绝妙肝肠好受辛:其卓越的品德让人痛心,感情真挚。
  3. 四帙升沉悬日月:用书籍的沉浮比喻人生的无常,暗示学识与成就。
  4. 百年修短误君亲:表达对亲友的遗憾和人生短暂的感叹。
  5. 天边尚记丝纶手:天边仍然记得他的书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
  6. 地上今无磊砢人:现实中再无他的身影,表现对其的怀念。
  7. 对此感怀非为此:感怀并非单纯为他,而是对生命的思考。
  8. 赎之空拟百其身:对自身的反思与追悔,试图以回忆来赎回过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籍的沉浮比作日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对仗:整首诗多处采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对人生各个方面的描述,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已故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身生命意义的反思。通过对友人的追忆,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感结合,展现了人对于生死、友情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音尘: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失去后便是永远的孤独。
  • 肝肠:象征着人的情感与内心深处的痛苦。
  • 四帙:象征着知识与成就,代表了一个人的一生。
  • 丝纶手:象征着书信的温度与情感的寄托。
  • 磊砢人:象征着坚韧的人格与精神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斯人千古閟音尘”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忧伤
    • B. 喜悦
    • C. 愤怒
    • D. 无所谓
  2. “四帙升沉悬日月”中的“四帙”指的是什么?

    • A. 四本书籍
    • B. 四个朋友
    • C. 四种情感
    • D. 四个季节
  3. 诗中“天边尚记丝纶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友人的遗忘
    • B. 对友人的怀念
    • C. 对友人的愤怒
    • D. 对友人的赞美

答案

  1. A. 忧伤
  2. A. 四本书籍
  3. B. 对友人的怀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向往。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与对亲友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曹彦约 vs. 杜甫
    • 曹彦约的诗强调个体的情感与思考,杜甫则更多反映社会与国家的忧虑。两者都通过个人情感来反映更广泛的社会主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楚辞》对诗歌的影响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玉照堂观梅二十首 其三 望亭夜泊 送樱桃与范尚书二首 水阁即事二首 寄呈史太师二首 其二 简虞子建 简陈监仓二首 过竹村 早饭庵中次张以道韵 山堂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风字旁的字 金字旁的字 乍同乍异 惧色 包含凑的成语 士字旁的字 指鹿为马 超逸绝伦 川字旁的字 对面不识 无可争辩 熊威 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鬯字旁的字 肉搏战 嘲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骴駍 目语心计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