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2:12
山晚浮云合,归时恐路迷。
涧寒人欲到,村黑鸟应栖。
野客茅茨小,田家树木低。
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
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
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
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
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
几道泉浇圃,交横落慢坡。
葳蕤秋叶少,隐映野云多。
隔沼连香芰,通林带女萝。
甚闻霜薤白,重惠意如何。
傍晚时分,浮云聚合,我归家的时候恐怕会迷失方向。
溪水寒冷,我想要到达,村庄黑暗,鸟儿应当栖息。
野外的客人住在小茅屋,田家的树木长得低矮。
我与懒散的老友早已熟悉,必须请你们一同前来。
白露时节,稻米已经成熟,分发粮食的日子早已定期。
我想你们已经能舂米了,然而寄来的消息让我觉得晚了。
味道岂会同金菊,香气应当与绿葵相配。
老年人将来的爱好,正想用滑流的勺子。
几道泉水浇灌着园圃,交错着一条条慢坡。
秋天的树叶茂盛不多,隐约映照着野外的云彩。
隔着小沼泽连着香芰,通林带着女萝。
我听说霜降后白色的薤,重情厚谊的意图如何呢?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天气转凉,农作物逐渐成熟。在诗中,杜甫通过这一节气表现出对收获的期待。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被誉为“诗圣”。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风格沉郁顿挫,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杜甫晚年,他因战乱频繁迁徙,生计艰难。诗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牵挂,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受。
《佐还山后寄三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杜甫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提到的“山晚浮云合”,表现了自然环境的变幻无常,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旅途的艰难。杜甫在这里不仅是描写外部景象,更是在表达其内心深处的惆怅与忧虑。
“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一句,显示了杜甫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虽然生活中有许多疏离与懒散,但仍然希望能携手共度时光。接下来的描写,通过“白露黄粱熟”,引入了对丰收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希望与追求。
然而,诗中也流露出一种迟缓的心情,“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显示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友人消息的渴望。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种种细节,构建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情感的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牵挂以及对生活的感慨,体现了人情冷暖和人生的无常。
诗词测试:
杜甫被誉为什么?
A. 诗仙
B. 诗圣
C. 词宗
D. 文圣
“白露”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活的艰难
B. 丰收的季节
C. 旅途的迷茫
D. 友人的思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