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野庵分题 羞》

时间: 2025-05-07 08:55:50

诗句

隐隐双娥翠黛攒,半遮团扇下云端。

背人不语为何事,娇怯应嫌众目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5:50

原文展示:

隐隐双娥翠黛攒,半遮团扇下云端。背人不语为何事,娇怯应嫌众目看。

白话文翻译:

双眉如翠羽般隐隐攒聚,半遮在团扇之下,仿佛云端之上。她背对着人,不说话,不知为何,娇羞怯怯,似乎嫌众人目光的注视。

注释:

  • 隐隐:隐约,不明显。
  • 双娥:双眉,娥指女子美好的眉毛。
  • 翠黛:翠绿色的眉笔,这里指眉毛的颜色。
  • 攒:聚集,这里形容眉毛的形状。
  • 团扇:圆形的扇子,古代女子常用。
  • 云端:比喻高远或隐秘的地方。
  • 背人:背对着人。
  • 不语:不说话。
  • 娇怯:娇羞怯怯的样子。
  • 众目:众人的目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字直翁,号梅山,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哲理,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娇羞的女子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女子内心的羞涩和对外界目光的敏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娇羞女子的形象。首句“隐隐双娥翠黛攒”,以“隐隐”形容双眉,赋予了眉毛一种朦胧的美感,而“翠黛攒”则进一步描绘了眉毛的形状和颜色,使得女子的形象更加生动。第二句“半遮团扇下云端”,用“团扇”和“云端”两个意象,既表现了女子的娇羞,又增添了一种高远和神秘的氛围。后两句“背人不语为何事,娇怯应嫌众目看”,直接表达了女子的内心情感,她的娇羞和对外界目光的敏感,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隐隐双娥翠黛攒:隐约可见的双眉如翠羽般聚集,形容女子眉毛的美丽和朦胧感。
  2. 半遮团扇下云端:女子半遮在团扇之下,仿佛在云端之上,增添了一种高远和神秘的氛围。
  3. 背人不语为何事:女子背对着人,不说话,不知为何,表达了她的羞涩和内心的复杂情感。
  4. 娇怯应嫌众目看:女子娇羞怯怯,似乎嫌众人目光的注视,直接表达了她的内心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翠黛”比喻眉毛的颜色和形状,用“云端”比喻女子的位置和状态。
  • 拟人:将女子的娇羞和对外界目光的敏感拟人化,使得情感更加生动和具体。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娇羞女子的形象,表达了女子内心的羞涩和对外界目光的敏感,展现了女子细腻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 双娥:美丽的眉毛,象征女子的美貌和娇羞。
  • 团扇:古代女子的常用物品,象征女子的身份和娇羞的状态。
  • 云端:高远和神秘的象征,增添了诗的意境和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双娥”指的是什么? A. 双眉 B. 双耳 C. 双眼
  2. 诗中的“团扇”象征什么? A. 女子的身份 B. 女子的美貌 C. 女子的娇羞
  3. 诗中的“云端”象征什么? A. 高远 B. 神秘 C. 两者都是

答案: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描绘了一个娇羞女子的形象,与史浩的这首诗有相似之处。
  • 苏轼的《蝶恋花》: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世界,与史浩的这首诗有相似的风格。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史浩的这首诗都描绘了娇羞女子的形象,但李清照的诗更加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史浩的诗则更加注重意象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史浩的这首诗,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史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无题三首 无题三首 句 其二十六 句 其二十三 句 其四 句 其二 和司空相公假山 送僧归护国寺 其一 上巳玉津园赐宴 夜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清浊同流 零七八碎 声乐 齊字旁的字 祸讟 寇扰 鼎字旁的字 包含禺的词语有哪些 怒华 一落千丈 排除万难 包含黑的成语 包含骧的词语有哪些 梦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一微尘 鲜脍 韋字旁的字 阜字旁的字 同字框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