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1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12:50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驱马经过蓟门向北,感受到北风中马儿的哀鸣。
远处苍茫的山脉在视野中显现,胡地的天空显得开阔无阻。
五位将领已经深入敌境,前方的军队却只退回了一半。
谁来怜惜那些不得志的人,我只能独自带着长剑归来。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号白华,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生于山西,曾任职于边境地区,因而其诗作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士兵的生活。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常表达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的怜悯。
创作背景: 《自蓟北归》创作于高适的边疆生活中,可能是在经历了一场战斗或远征之后,诗人感受到的孤独和无奈。作品反映了士兵在战斗中的艰辛与疲惫,和面对挫折时的无奈心情。
《自蓟北归》是一首充满悲壮色彩的边塞诗,诗中描绘了北方边疆的寒冷与荒凉,同时也反映了士兵在战斗中所承受的痛苦。开头两句“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通过对马的哀鸣描绘了环境的严酷,北风的呼啸渗透到每一个细节,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这种对大自然的描写,不仅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也真实地反映了边塞的艰苦。
接下来的“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则通过对远山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开阔的意境,但同时带有一种失落感。虽然天地宽广,然而士兵的命运却是受限的,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愈加深沉。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一句,展示了士兵在战斗中的困境与无奈。尽管有将领的深入,然而大军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全力前进,这不仅反映了战争的复杂与残酷,也透露出士兵对战斗胜利的渴望与失落。
最后一句“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战友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感慨。面对挫折,只有自己默默承受,长剑象征着士兵的身份与归属,同时也隐含着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边塞士兵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感受,既有对壮丽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命运的深刻反思,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士兵在边塞生活中的艰辛与孤独,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坚韧。同时,透过对自然与战争的反思,诗人也展现了对生命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自蓟北归》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蓟门”是指什么?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士兵命运的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高适的《自蓟北归》与王昌龄的《出塞》都表现了边塞士兵的生活与心理,但高适更注重个人的孤独感,而王昌龄则更强调壮阔的景象与英雄气概,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