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18: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18:18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一作楼南楼,
台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初听到征雁的鸣叫时,蝉声已经消失。
高耸的楼阁像百尺高一样,水面与天空相接。
这高楼一作是南楼,青色女子和素娥都能耐受寒冷,
她们在月光与霜气中争辉斗艳。
作者介绍: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著名诗人,晚唐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风格独特而著称,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商隐晚年,正值他经历多次政治波折与个人困境之际,诗中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又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忆。
《霜月》是一首描绘秋冬之际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的诗作。开篇以“初闻征雁已无蝉”点明时间的推进,蝉声的消失标志着炎热的夏季已然结束,秋天的到来让人感受到一丝萧瑟。接着“百尺楼高水接天”,这句诗不仅描绘出高楼的壮丽与辽阔的视野,也隐喻着诗人渴望逃离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后文提到的“楼南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则将自然景象与人情相结合,青女与素娥象征着月中女子的美丽与坚韧。在寒冷的霜月中,她们仍然斗艳争辉,体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细腻,通过对月、霜、楼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寂又美丽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斗婵娟”使得女子的美丽与月光相互辉映,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展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
诗词测试:
“初闻征雁已无蝉”表达了什么?
“百尺楼高水接天”中的“水接天”有什么象征意义?
“青女素娥俱耐冷”中的“耐冷”意味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