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记雪三首》

时间: 2025-08-09 05:35:33

诗句

无月无灯夜自明,糢糊何啻瓦沟平。

不拖藜杖高桥去,那得金龙背上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9 05:35:33

原文展示:

无月无灯夜自明,糢糊何啻瓦沟平。 不拖藜杖高桥去,那得金龙背上行。

白话文翻译:

整夜无月无灯光,星星点点照得清晰。 朦胧的雪景仿佛像平坦的瓦沟。 我不再借着拐杖走过高桥, 又怎能像金龙那样翱翔在天上呢?

注释:

  • 无月无灯:指没有月光和灯光的夜晚。
  • 夜自明:夜晚本身就明亮,喻指雪夜的光亮。
  • 糢糊:形容朦胧、模糊的状态。
  • 何啻:何止,形容程度。
  • 藜杖:指用藜草制成的拐杖,古人多用以辅助行走。
  • 金龙:可能指代神话中的龙,象征着高贵和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而著称。他的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及个人情感,风格独特,常常融入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记雪三首》是张镃在雪天游历时所作,表达了他对雪景的感受和对自然的思考。诗中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及其内心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富有意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雪夜的画面。开篇的“无月无灯夜自明”,便直接引入了雪夜的主题,强调了雪在夜晚的映衬作用。作者以“糢糊何啻瓦沟平”描绘了雪花飘落时的飘渺感,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又神秘的雪景中。

接下来的两句则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对理想的追求。“不拖藜杖高桥去”,意指他虽有拐杖,也不想依赖它,反映出一种渴望自由的心态。而“那得金龙背上行”,则是对理想的向往,金龙象征着飞翔与自由,是他心中一种难以实现的梦想。

整首诗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表现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他渴望摆脱束缚、追求高远的精神。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和雪景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美的交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无月无灯夜自明:描写了夜空的纯净,突出了雪的光辉。
  2. 糢糊何啻瓦沟平:将雪的朦胧与平坦的瓦沟相比较,表现了雪景的柔和。
  3. 不拖藜杖高桥去:表达了诗人不愿依赖工具而想要自由行走的心情。
  4. 那得金龙背上行:用金龙作比,表现出理想的高远与难以抵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夜比作明亮的世界,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
  • 对仗:如“无月无灯”和“高桥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 拟人:雪在夜晚的明亮,仿佛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该诗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表现出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纯洁、宁静与美好。
  • :通常代表孤独与思考,这里则缺席,增添了夜晚的清冷。
  • :象征着权威与自由,是诗人理想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龙”象征什么? A. 纯洁
    B. 高贵与自由
    C. 孤独

  2. “无月无灯夜自明”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A. 夜晚的孤独
    B. 雪的光辉
    C. 黑暗的绝望

  3. 诗中提到的“藜杖”象征着什么? A. 依赖与束缚
    B. 自由与高远
    C. 平坦的道路

答案: 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在《夜泊牛津》中,李白同样描绘了夜晚的自然美,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情感。与张镃的《记雪三首》相对,李白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张镃则将自然景观与内心的理想结合,体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大全》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菩萨蛮五阕 其四 菩萨蛮 其六 菩萨蛮 其十 菩萨蛮 菩萨蛮 菩萨蛮 其十四 颠倒韵伯兄大千侄阿莲同作 菩萨蛮 其二 落花有感 菩萨蛮 其十八 菩萨蛮 纪事,用飞卿韵 菩萨蛮 闻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崇德报功 赤字旁的字 包含栖的词语有哪些 三撇旁的字 旦暮入地 牛字旁的字 全神贯注 躥捷 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勃结尾的成语 艸字旁的字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击落地球 峻伟 病字头的字 湠漫 遣兴陶情 杯圈之思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