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桂隐纪咏·心足寮》

时间: 2025-05-04 07:47:39

诗句

闻道华胥国,依稀似醉乡。

近来参得透,睡稳不因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47:39

原文展示:

闻道华胥国,依稀似醉乡。
近来参得透,睡稳不因床。

白话文翻译:

听说华胥国的传说,仿佛就像是醉酒后的梦乡。
最近我渐渐领悟了其中的奥妙,所以安稳地睡觉,不需要床的支撑。

注释:

  • 华胥国:传说中的理想国,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的境界。
  • 依稀:模糊不清,形容对事物的感觉不太明确。
  • 醉乡:醉酒后产生的迷离状态,象征一种愉悦和恍惚的境地。
  • 参得透:领悟透彻,理解深刻。
  • 睡稳:形容心境安宁,沉静入睡。
  • 不因床:不需要床的物理支撑,强调内心的安宁。

典故解析:

华胥国是古代文献中描述的理想国,常被用作追求理想的象征。其传说源于《山海经》,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代表一种超脱现实、享受美好生活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子华,号白石,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张镃在隐居生活中的某个时刻,可能是在对理想生活和内心宁静的追求中写就,反映了他对华胥国的向往和对现实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开头两句提到“华胥国”,立即引起读者对美好理想的联想。诗人通过“依稀似醉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模糊而又美好的幻境,令人向往。这种幻境不是实实在在的,而是一种心灵的渴望与追求。接下来的“近来参得透”,则体现了诗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我的认知。最后一句“睡稳不因床”,则是对内心宁静的自我肯定,表明他已经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地,不再依赖外物,而是一种内心的安稳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表述,传达了诗人对理想和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其悠远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闻道华胥国:诗人提到华胥国,暗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2. 依稀似醉乡:将理想描绘得模糊且美好,像醉酒后的幻梦。
  3. 近来参得透:表达对理想的逐渐领悟,显示出诗人心智的成长。
  4. 睡稳不因床:强调内心的安宁与自足,超越物质的依赖。

修辞手法:

  • 比喻:“醉乡”比喻理想境地,生动形象。
  • 对仗:全诗节奏感强,给人以音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内心宁静的自得,反映了诗人在生活中获得的领悟与超脱。

意象分析:

  • 华胥国:理想与美好的象征,代表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醉乡:象征梦幻与迷离,反映诗人的心境。
  • :象征物质的依赖,诗人希望超越这种依赖,寻求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华胥国”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世界
    C. 物质享受

  2. 诗中“睡稳不因床”的意思是?
    A. 需要床才能睡好
    B. 内心宁静,不依赖外物
    C. 睡眠质量差

  3. 诗中提到的“醉乡”是指?
    A. 醉酒后的状态
    B. 现实中的家
    C. 理想中的国度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张镃与陶渊明的作品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张镃更关注内心的宁静,而陶渊明则强调自然与人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
  • 《华胥国的传说与文化解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效孔文举赠柳圣功三首 其三 次韵吉老十小诗 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 送昌上座归成都 定风波(荔枝) 赋陈季张北轩杏花 同子瞻和赵伯充团练 次韵文潜立春日三绝句 和蒲泰亨四首 以椰子小冠送子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穹桑 节旌 腊尽春来 包含伎的成语 甘字旁的字 包含斋的词语有哪些 匕字旁的字 七宝鞭 彑字旁的字 障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两点水的字 熬清守谈 包含帚的成语 素精 皮剥所 出言无状 明光锃亮 画龙不成反为狗 风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