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3:1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11:15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我常常记得在溪亭日暮时分,
我沉醉其中,不知该如何归路。
兴致已尽,傍晚时分我划船返回,
却误入了莲花深处。
我拼命划船,拼命划船,
惊起了一片鸥鹭。
李清照(1084-1155),字易安,号蕙兰,宋代女词人,被誉为“才子佳人的典范”。她的词风清丽、婉约,常表现个人情感与生活感悟。李清照的作品多与自然景观、个人情感相关,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李清照晚年。在经历了战乱与生活的波折后,李清照对往昔甜美时光的回忆愈加浓烈,这首词正是她怀念青春与宁静生活的写照。
这首词通过对日暮时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沉醉与对生活的热爱。开头的“常记溪亭日暮”便引出了一幅黄昏时分的宁静画面,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的美好回忆。接下来的“沉醉不知归路”则表现了诗人在这种美好氛围中忘却了归程,体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句则转向了现实,尽管沉醉于美景,诗人最终还是要面对归途的无奈。此间的“误入”暗示了人生的迷惘与不确定性,诗人即使在美好中,也难免遭遇意外。
最后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展现了诗人急于归家的心情,描绘出一幅急促而又生动的画面。鸥鹭的惊起仿佛是对诗人心境的反映,象征着内心情感的波动与对自然的依恋。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展现了李清照深厚的艺术造诣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整首词表达了一种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人生的迷惘与归属感。这种对美的追求与对失去的惋惜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李清照独特的情感世界。
诗中“常记溪亭日暮”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怀念
c) 怒火
“争渡,争渡”中重复的作用是什么?
a) 增强气氛
b) 表达忧愁
c) 叙述故事
“误入藕花深处”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状态?
a) 知足常乐
b) 迷失方向
c) 归心似箭
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对比,李清照的作品更为细腻,情感更为内敛,辛弃疾则展现出豪放与激昂的气势。两者皆为宋代词人,但风格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感受与审美取向。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