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3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30:41
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
作者:李白
桑落洲渚连,沧江无云烟。
寻阳非剡水,忽见子猷船。
飘然欲相近,来迟杳若仙。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
一睹无二诺,朝欢更胜昨。
尔则吾惠连,吾非尔康乐。
朱绂白银章,上官佐鄱阳。
松门拂中道,石镜回清光。
摇扇及于越,水亭风气凉。
与尔期此亭,期在秋月满。
时过或未来,两乡心已断。
吴山对楚岸,彭蠡当中州。
相思定如此,有穷尽年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白在送别弟弟昌峒时的情景。诗的开头提到桑树在洲渚上落叶,沧江上空无云烟。寻阳并不是剡水,而是意外看见了弟弟子猷的船只。诗人希望能靠近弟弟的船,但由于到达得太晚,彼此却像仙人一样遥不可及。人们在海上乘着月光,船帆像落入湖中一样低沉。
诗中提到“一见倾心”,朝夕的欢愉更胜从前。诗人表达了对弟弟的情谊,不愿听到他太过康乐。接着提到朱色的绶带和白银的章,象征着地位的显赫。松门轻拂着通往中道的道路,石镜映照出清澈的光芒。摇扇在越地,水亭中迎来清凉的风。
最后,诗人约定在这个亭子相见,期盼在秋月圆满时再见。然而时光流逝,或许再也无法相见,两地的心情已经断裂。吴山对楚岸,彭蠡位于中州,表达了对彼此的思念与忧愁永无止境。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他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李白送别弟弟昌峒时,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惜别之情。背景中可能暗含李白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李白的《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是一首充满人情味和自然美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兄弟情谊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以“桑落洲渚连,沧江无云烟”设定了宁静的环境,紧接着引入对弟弟的思念。李白巧妙地将自然与情感相融合,表现了对亲人的深切关怀。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诸如“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不仅令人感受到水面和月光的交融,也表达了兄弟间的距离与隔阂。诗人通过对比“朝欢更胜昨”,强调了送别时刻的珍贵,同时暗示了对未来相见的渴望与无奈。
李白在此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和拟人,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例如“摇扇及于越,水亭风气凉”,不仅描绘出凉风习习的场景,还使人感受到一种清幽的意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李白作为“诗仙”的才华与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人乘海上月”)、拟人(“松门拂中道”)、对仗等,增加了诗的音乐感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离别与思念,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深厚的兄弟情谊,展现了人间亲情的美好和人生的无常。
意象词汇:
每个意象都有其文化内涵,桑树与沧江连接了自然与情感,船与月亮则表露出离别的无奈与思念的深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寻阳非剡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朱绂白银章”象征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种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与杜甫的送别诗对比:
这些参考资料能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李白及其诗作的背景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