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2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23:09
冯时行的《秋日即事》原文如下: 人情节物自相关,强不悲秋亦恐艰。 渐老身危生理索,凭高眼远暮天寒。 树能长啸风前听,山亦多愁雨裹看。 陶写无他仗诗句,雁声砧杵倚栏干。
这首诗描绘了人对自然的感触与自身的感慨。人情与自然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尽管强装不去悲伤秋天的萧瑟,却仍然心中充满了艰难的忧虑。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的虚弱与生活的艰辛袭来,我站在高处,远望着寒冷的傍晚天空。树木也能在风中长啸,山峦在雨中显得愁苦。我陶渊明的写作没有别的依托,唯有诗句相伴,耳边传来的雁声和砧杵声伴随我倚靠在栏杆之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冯时行(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石庵,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秋日即事》创作于秋天,诗人通过描绘秋日景象,反映内心的情感与生活的感慨,体现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秋日即事》集中表现了秋天的萧瑟与人对生命的沉思。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开头两句以人情与自然相互关联的方式,表达了对秋天的无奈和内心的挣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虚弱和生活的压力逐渐显现,诗人站在高处,目光投向远方的凉意,感受到秋天的寒冷。
接下来的描写中,树木在风前的啸鸣与山峦在雨中的愁苦,生动地体现了自然界与人类情感的共鸣。这样的意象使人感受到一种自然之美与人生苦短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最后几句提到陶渊明,借用这位隐士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依赖与寄托。雁声和砧杵声的描绘更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乡村氛围,令人不禁沉思人生的意义。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以及对生命短暂、岁月流逝的深刻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A. 描绘自然景象
B. 叙述个人经历
C. 写信给朋友
诗中提到的“陶写”指的是?
A. 陶渊明的诗句
B. 陶器的制作
C. 陶土的性质
诗中“树能长啸”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