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奉使鄂渚至乌江道中作》

时间: 2025-05-04 00:36:51

诗句

沧洲不复恋鱼竿,白发那堪戴铁冠。

客路向南何处是,芦花千里雪漫漫。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36:51

原文展示:

奉使鄂渚至乌江道中作
作者: 刘长卿 〔唐代〕

沧洲不复恋鱼竿,
白发那堪戴铁冠。
客路向南何处是,
芦花千里雪漫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渔猎生活的怀念,但如今已无心再恋旧物。尽管白发苍苍,却不愿再去担任官职。面对此行的旅途,诗人感到迷茫,不知何处为南方的归宿。眼前的芦花如同漫天的雪一般,白茫茫一片。

注释:

  • 沧洲: 指沧海的洲渚,意为广阔的水面,象征诗人曾经的生活。
  • 不复恋: 不再留恋,表示对过去生活的放下。
  • 白发: 指年老,象征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
  • 铁冠: 官帽,象征官职的责任与束缚。
  • 客路: 行旅之路,表示漂泊的生活。
  • 芦花: 指生长在水边的芦苇花,象征孤寂与凄凉。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可以看作对隐逸生活的一种反思,反映出唐代士人面对官场与自然生活选择的困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03年-约786年),唐代诗人,字君叔,号景星,晚号白云山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哲思。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诗人奉命出使途中,心中感慨万千,既有对往昔渔猎生活的留恋,也有对官场生涯的无奈与逃避。

诗歌鉴赏:

《奉使鄂渚至乌江道中作》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沧洲不复恋鱼竿”,诗人用沧海的浩渺来暗喻自己的广阔胸怀与曾经的渔猎生活,但如今已无法再恋旧物,显露出对往昔的淡淡哀愁。接着“白发那堪戴铁冠”,白发象征着老去与岁月的无情,而“铁冠”则是官职的象征,诗人将两者结合,表达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无奈。第三句“客路向南何处是”,在旅途的迷茫与无助中,流露出对归属感的渴望,反映出游子心中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一句“芦花千里雪漫漫”,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结合,芦花如雪,象征着孤独与凄凉,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基调。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迷茫,反映出唐代士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沧洲不复恋鱼竿: 诗人已无心再返回曾经的渔猎生活。
  2. 白发那堪戴铁冠: 年老的他不愿再担任官职,感到无奈。
  3. 客路向南何处是: 行旅之中,迷失在找寻归宿的方向。
  4. 芦花千里雪漫漫: 漫天的芦花如同雪,象征孤寂与无尽的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芦花比作雪,传达苍凉的感觉。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及内心的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洲: 象征广阔的过去生活。
  • 鱼竿: 代表渔猎生活的简单与自由。
  • 白发: 象征着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铁冠: 象征官职的束缚与责任。
  • 芦花: 代表孤独与无尽的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沧洲不复恋鱼竿”中“沧洲”指的是什么? a) 河流
    b) 大海
    c) 湖泊
    答案:b

  2. 诗中“白发那堪戴铁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愉快
    b) 无奈
    c) 自豪
    答案:b

  3. “芦花千里雪漫漫”中的“雪”用来形容什么? a) 温暖
    b) 寂寥
    c) 欢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终南山》: 也表现隐逸与自然的主题,但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 孟浩然《春晓》: 着重描绘春天的美景与希望,情感更加积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长卿诗词研究》

相关查询

鸳鸯湖棹歌 其四十 鸳鸯湖棹歌 其六十三 洞仙歌·崔微风貌 鸳鸯湖棹歌 之一百 渔家傲·淡墨轻衫染趁时 卜算子·残梦绕屏山 菩萨蛮·低鬟十八云初约 捣练子·烟袅袅 生查子 四和香·小小春情先漏泄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示重 歹字旁的字 山东山相,山西出将 象征 屮字旁的字 男大须婚 矮人看场 贝字旁的字 包含绷的词语有哪些 只手空拳 豕字旁的字 穴墙 笔彩 閠字旁的字 战无不克 推择为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