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57:02
原文展示:
题孙忠靖公遗像并墨迹诗册 其二
人误天尤厄,身亡国亦休。
血膏沙草碧,泪涌雨霖愁。
忠愤偕儿女,清凉负壑丘。
遗篇谁解唱,榆塞鬼吟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孙忠靖公的深切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沉痛感慨。诗的开头提到“人误天尤厄”,意指人类的错误使得天命更为艰难,身亡后国家也将陷入休止的境地。接着描绘了血迹浸染沙土和青草的景象,眼泪如雨般倾泻,充满了愁苦。忠诚与愤怒与儿女们同在,共同面对艰难,最终在清凉的山丘上承载着遗志。最后,感叹遗留下来的诗篇又有谁能够唱诵,似乎只有幽灵在榆塞吟唱着秋天的悲凉。
注释:
- 人误天尤厄:人类的错误使得天命更加不幸。
- 身亡国亦休:指一个人死去,国家也会随之陷入困境。
- 血膏:血液渗透,形容战斗或灾难的惨烈。
- 沙草碧:沙土与青草,象征着战争后的毁灭与生机。
- 忠愤:忠诚的愤怒。
- 清凉负壑丘:指在凉爽的山丘上承载着遗志,可能暗示安息之地。
- 榆塞鬼吟秋:榆塞指代边塞,鬼吟象征着亡灵的悲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秉哲,清代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多以忠义、历史为题材,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对孙忠靖公的追悼之际,表达了对忠臣的敬仰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反映了清代士人的家国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深厚的情感和悲壮的意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开头两句以“人误天尤厄”引入,直接点明了诗歌主题,表现出对人类错误的无奈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接下来的描写,通过血与泪的意象,传达出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悲伤,展现了诗人对忠臣的崇敬之情。整首诗的节奏感和情感层次分明,尤其在最后一句“榆塞鬼吟秋”中,诗人通过“鬼吟”这一意象深化了亡灵的悲恸,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无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误天尤厄:这句指出人类的错误使得天命更加不幸,暗示历史的悲剧。
- 身亡国亦休:表达了对忠臣死后国家也会遭受重创的哀痛。
- 血膏沙草碧:生动描绘了战场上鲜血与草地的对比,突显战争的惨烈。
- 泪涌雨霖愁:用“泪”和“雨”相提并论,表现出悲伤的情感。
- 忠愤偕儿女:强调忠诚与愤怒并存,体现出诗人的家国情怀。
- 清凉负壑丘: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景象,暗示忠臣的安息之所。
- 遗篇谁解唱:感叹遗留下来的诗篇无人能唱,反映出对历史的无奈与惋惜。
- 榆塞鬼吟秋:表现出对历史悲剧的沉重感,暗示亡灵的哀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泪涌雨霖”把眼泪比作雨,增强了悲伤的氛围。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血”、“泪”、“榆塞”等意象,传达出深切的情感。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忠臣的悲壮命运展开,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血:象征战争的残酷与牺牲。
- 泪:表现对忠臣的怀念与对历史的哀痛。
- 沙草碧:象征战后荒凉与生机并存的对比。
- 榆塞:代指边疆,暗示历史的悲哀与长久的哀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人误天尤厄”表达了什么?
- A. 人类的无知
- B. 人类的错误导致天命不幸
- C. 天命无法改变
- D. 以上皆是
-
“血膏沙草碧”中的“膏”字意指:
- A. 脂肪
- B. 流动的液体
- C. 伤口的血
- D. 以上皆是
-
最后一句“榆塞鬼吟秋”是指:
- A. 边塞的悲凉
- B. 鬼魂的呼喊
- C. 秋天的景象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C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表达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考。
- 《离骚》:同样探讨忠诚与国家命运的主题。
诗词对比:
- 曹秉哲与杜甫的作品都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沦亡的痛苦,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共通之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杜甫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