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9:0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08:25
寄洞山聪禅师
作者: 许式 〔宋代〕
语言全不滞,高蹑祖师踪。
夜坐连云石,春栽带雨松。
鉴分金殿烛,山答月栖钟。
有问西来意,虚堂对远峰。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山聪禅师的敬仰。诗中提到,语言流畅而不受阻碍,仿佛在追随祖师的踪迹。夜晚坐在连云石上,春天种下带雨的松树。烛光在金殿中闪烁,山上的钟声回应着明月的光辉。当有人询问西来的意义时,虚空的殿堂正对着那遥远的山峰。
作者介绍:许式,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抒发对禅宗的理解和感悟为主,风格简练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禅宗盛行的时期,诗人可能是在洞山的寺庙中,受到禅理的启迪,借此表达对禅师的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寄洞山聪禅师》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禅宗的深刻理解和对聪禅师的崇敬。开头两句“语言全不滞,高蹑祖师踪”,即刻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哲学的思维状态,强调了语言的流畅与思想的高度。接下来的“夜坐连云石,春栽带雨松”描绘出一种静谧而生动的场景,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体现了禅宗的自然哲学。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通过“鉴分金殿烛,山答月栖钟”展现了一个庄严而宁静的禅修环境。金殿中的烛光象征着智慧的光明,而山中钟声与明月的呼应则反映出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和谐。最后两句“有问西来意,虚堂对远峰”则更深层地探讨了禅宗的哲理,面对西方传来的教义,诗人以空灵的殿堂与遥远的山峰回应,表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自然景观与宗教哲学的结合,展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激发了读者对生命、智慧和自然的深刻反思。诗人在简单的语言中传达了复杂的思想,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色。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与禅宗,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智慧的追求,展现出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夜坐”指的是在哪种环境下?
A. 曙光初现
B. 夜晚的石头上
C. 白天的草地上
答案:B
“鉴分金殿烛”中的“金殿”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权力
答案:B
诗中提到的“西来意”指的是什么?
A. 禅宗的传承
B. 西方的文化
C. 旅行的意义
答案: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寄洞山聪禅师》与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在探讨自然与哲理,但前者更多强调禅宗的内涵与思考,而后者则侧重于对景物的描写与感悟。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宋代诗歌的高雅与深邃。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背景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