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53: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53:16
相公墩湖心寺示僧琦
廿年常住处,每到意能新。
佛与人俱静,厨因客去尘。
出林传梵放,登阁见车辚。
弥望平湖气,双龛赞与旻。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相公墩湖心寺的生活体验。二十年来我常住于此,虽是老地方,每次来访仍然能感受到新意。寺庙中佛像与人心都显得宁静,厨房因客人离去而清净。走出树林,听到梵音悠扬,登上阁楼可以看到远处的车辚。举目四望,湖面气息宁静,双龛前我对苍天发出赞美。
刘城,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这首诗创作于刘城在相公墩湖心寺的生活中,体现了他对寺庙宁静环境的赞美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诗中描绘的场景,既有生活的细节,也有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在相公墩湖心寺的生活情景与内心感受。诗的开头以“廿年常住处”引出,给人一种时间的厚重感,同时暗示了作者与这个地方之间的深厚情感。接下来的“每到意能新”则表达了即使在常住的环境中,仍能感受到新鲜的体验,这种心态反映了作者的积极向上和对生活的热爱。
“佛与人俱静”一语,展示了寺庙的宁静氛围,佛像与人心的和谐统一。而“厨因客去尘”则进一步表现了这种宁静,厨房因客人离去而清净,隐喻着内心的平和。在“出林传梵放,登阁见车辚”中,作者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通过梵音与车辚的对比,展现了世俗与超然之间的张力。
最后两句“弥望平湖气,双龛赞与旻”则是对自然美景的感慨和对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在此处感受到的无尽宁静与敬畏之心。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更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追求,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佛教哲学的融会贯通。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在相公墩湖心寺的生活体验和对佛教文化的尊重。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佛与人俱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每到意能新”中的“意能新”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