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5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53:47
朝看新燕飞,幕听了规啼。尺蠖身藏叶,神龟尾曳泥。韝鹰何用制,枥马不当嘶。自伐憎狙巧,颓然忧木鸡。
早晨看见新来的燕子飞翔,帐幕下听到了它们的啼叫。尺蠖(毛虫)藏身于树叶之中,神龟的尾巴拖曳在泥土里。驯鹰有什么用处,马在马厩中不应嘶鸣。自我夸耀的猿猴技艺巧妙,然而我却感到沮丧,像那木头做的鸡一样无精打采。
司马光(1019-1086)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其撰写的《资治通鉴》而闻名。司马光在政治上积极参与改革,倡导节俭和实用,个性刚正不阿,对时政有深刻见解。
《感物》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生动景象,表达对世事的感悟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反映出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感物》是一首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的诗作。诗歌开篇以燕子的飞翔和啼叫作为引子,展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生命中的美好。然而,随着诗意的深入,作者将目光转向一些动物的生存状态,尺蠖的隐蔽和神龟的沉静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深邃思考。
接着,诗人以“韝鹰何用制,枥马不当嘶”表达了对社会和自我价值的怀疑,驯鹰与马厩的意象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对人性与动物本能的思考。最后,诗的结尾通过“自伐憎狙巧,颓然忧木鸡”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自我反思与沮丧的情绪,深刻揭示了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引入,情感由外而内,层次分明,意象丰富,展示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自我的深刻理解。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探讨生命的生机与内心的困惑,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内心的矛盾与思索,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诗中提到的“尺蠖”代表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什么?
“自伐憎狙巧”中“狙”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