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寿安杂诗十首·灵山寺流泉》

时间: 2025-05-05 09:33:56

诗句

去寺犹一里,隔林闻不声。

安知客乘兴,山下远相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33:56

原文展示:

去寺犹一里,隔林闻不声。
安知客乘兴,山下远相迎。

白话文翻译:

离开寺庙还有一里路,隔着树林听不到任何声音。
谁能知道远道而来的客人,山下正在热情相迎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去寺犹一里:离开寺庙还有一里路。
  • 隔林闻不声:隔着树林听不到声音。
  • 安知:怎么知道。
  • 客乘兴:客人兴致勃勃地来。
  • 山下远相迎:在山下远远地迎接。

典故解析: 该诗并没有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诗人对自然风光与人情交融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及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主张政治清明、重视历史的教训,作品风格简练、朴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晚年,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与人情的细腻感受,反映出他在清静的环境中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灵山寺流泉》通过描绘离寺庙不远的风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诗的前两句“去寺犹一里,隔林闻不声”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林画面,给人一种恬静而又略显孤寂的感觉。诗人用“闻不声”表达出与世隔绝的宁静,而“安知客乘兴”则带出一丝温暖和期待,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友人将打破这种静谧,带来欢愉和生机。

整首诗构造精巧,前半部分描绘了环境的寂静和距离,后半部分则通过对客人热情迎接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这样的结构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深化了情感的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寺犹一里:诗人刚离开寺庙,意味着他正在接近自然。
  2. 隔林闻不声:树林的静谧让人感到一种隔绝,反映出一种内心的宁静。
  3. 安知客乘兴:诗人通过自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客人情感的期待。
  4. 山下远相迎:在山下迎接的情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温暖。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前后两部分的静谧与热情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出诗人对友人来访的期待和对自然宁静的珍视,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庙:象征着宁静与内省的地方。
  • 树林:代表自然的隔绝与静谧。
  • 客人:象征着人情的温暖与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去寺犹一里”中的“一里”指的是: A. 距离
    B. 时间
    C. 地点
    D. 心情

  2. 诗人问“安知客乘兴”,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如何知道
    B. 为什么知道
    C. 谁知道
    D. 何时知道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友人的情谊,两者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王维更强调了自然与人心的合一,而司马光则更倾向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两者都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司马光传》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玉楼春·狂歌击碎村醪 贺新郎·世路风波恶 菩萨蛮·万金不换囊中术 满江红(席间和洪舍人兼简司马汉章太监) 满江红·敲碎离愁 玉楼春 其四 用韵答国兴、仲洽、岩叟 山鬼谣/摸鱼儿 西江月(木犀) 念奴娇 其一 和南涧载酒见过雪楼观雪 第四子学春秋发愤不辍书以勉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越分妄为 欺瞒夹帐 一介不苟 白苋紫茄 母字旁的字 屠宰 大动脉 包含摸的词语有哪些 式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金字旁的字 首字旁的字 辵字旁的字 恰到好处 兀字旁的字 六经三史 倾输 逐利争名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