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26:38
原文展示
幽亭临水竹,云是使君庄。
秋霁来观稼,春融赋采桑。
纳凉供芡实,载酒摘莲房。
坐得牧民术,也庆如牧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亭子,临近着水边和竹林,想必是某位官员的庄园。秋天的晴空下,来这里观看农田的丰收,而春天则是采摘桑树的季节。凉爽的天气里,提供了芡实作为消暑的美食,载着酒,摘下莲房。坐在这里,仿佛学习到了牧民的生活智慧,心中也感到如同牧羊人般的欢愉。
注释
- 幽亭:幽静的亭子,形容环境清幽。
- 使君:指的是地方官员,这里暗指诗人所描绘的庄园主人。
- 秋霁:秋天雨后晴朗的日子。
- 观稼: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寓意丰收。
- 春融:春天融化,指春暖花开的时节。
- 采桑:采摘桑树的叶子,通常是饲养蚕的农活。
- 芡实:水生植物的种子,常用作夏季消暑的食品。
- 莲房:莲花的种荚,通常在夏秋季节成熟。
- 牧民术:牧民的生活方式和技巧,这里比喻田园生活的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多,主要以诗词见长,作品多描绘田园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的诗作常常蕴含着对官场生活的批判和对田园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北庄,可能是诗人出游时的即兴之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描绘四季的变化和农事的活动,反映了他对农耕文化的认同和对自然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开篇的“幽亭临水竹”,不仅勾勒出一幅静谧的乡村画面,也暗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接下来的“云是使君庄”,则进一步深化了环境的优雅与宁静,突显出诗人对生活的理想追求。
“秋霁来观稼,春融赋采桑”,展现了四季的交替与农事的繁忙,诗人在这里通过对季节的描绘,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钦佩之情。同时,诗人用“纳凉供芡实,载酒摘莲房”描绘了夏日消遣的惬意场景,展示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坐得牧民术,也庆如牧羊”更是将整个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体现了诗人对牧民生活的向往与认同,暗示着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庆幸与享受。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亭临水竹:描绘了一座坐落在水边竹林中的亭子,展现出宁静的自然环境。
- 云是使君庄:暗指这座亭子是某位地方官的庄园,寓意高雅。
- 秋霁来观稼:在秋天晴朗的日子里,来这里观察农作物的生长,体现了对农业的关注。
- 春融赋采桑:春天温暖时节,诗人参与采摘桑树的活动,展现了农田的生机。
- 纳凉供芡实:夏天时,提供芡实作为消遣的食物,体现了对夏日的享受。
- 载酒摘莲房:携带酒水,采摘莲房,描绘了闲适的生活情景。
- 坐得牧民术:诗人借此表达学习到牧民的生活智慧,感受到一种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方式。
- 也庆如牧羊:最后以“牧羊”作结,表明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庆幸与认同。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比喻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对仗:诗句中使用了对仗的修辞,使整首诗更具韵律感。
- 意象:诗中使用了竹、莲、芡实等意象,传达出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通过描绘四季变化与农事活动,展现了诗人对简单、质朴生活的向往与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亭:象征宁静与闲适的生活。
- 水竹:水和竹子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优雅。
- 秋霁:象征丰收的季节,农田的希望。
- 采桑:象征勤劳与生活的乐趣。
- 芡实:象征夏日的清凉与美好。
- 莲房:象征生活的丰盈与乐趣。
- 牧民术:象征简单、纯朴的生活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幽亭临水竹”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热闹的城市
- B. 宁静的乡村
- C. 繁华的市场
- D. 荒凉的山野
-
诗中提到的“秋霁”指的是哪个季节?
-
诗的最后一句“也庆如牧羊”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城市生活的怀念
- B.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C. 对官场生活的失望
- D. 对繁忙生活的渴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李白《月下独酌》:通过饮酒引发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王之道诗中的闲适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之道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