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梦横塘 再答畏卢》

时间: 2025-05-04 09:59:26

诗句

笛梅吹月,钵水容天,鬓丝惭对华烛。

借问年时,几醉倒,花前醽醁。

儿女英雄,为谁欢笑,为谁哀[哭]。

被零烦碎恼,秘怨神啼,都来占,眉峰蹙。

偏逢历劫天人,恰香花供养,绮梦慵续。

华艳千丛,料不抵,清芳一束。

待收拾,风云材略,并作温存慰寒绿。

日暮空阶,缟衣何处,倚萧萧修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9:59:26

原文展示

梦横塘 再答畏卢

笛梅吹月,钵水容天,鬓丝惭对华烛。
借问年时,几醉倒,花前醽醁。
儿女英雄,为谁欢笑,为谁哀哭。
被零烦碎恼,秘怨神啼,都来占,眉峰蹙。
偏逢历劫天人,恰香花供养,绮梦慵续。
华艳千丛,料不抵,清芳一束。
待收拾,风云材略,并作温存慰寒绿。
日暮空阶,缟衣何处,倚萧萧修竹。

白话文翻译

笛声中梅花在月下轻轻吹奏,碗中的水映照着天空,鬓发在华烛前显得有些羞愧。我想询问这年岁,究竟有多少次是在花前酒后醉倒。那些年轻的英雄,究竟是为谁欢笑,又是为谁哭泣。烦恼像细雨般打扰着我,心中的隐秘怨恨如神灵般哀鸣,所有的情绪都在眉头紧锁中显现。偏巧遇上这历劫的天人,此刻正香花供养,而我却懒于续写绮丽的梦境。即使华丽的花丛千般美丽,也比不过那一束清香的花朵。待我整理好这些思绪,愿把风云的材料略去,作为温存以慰寒绿。日暮时分,空荡的台阶上,白衣何处可寻,独自倚靠在萧萧的修竹下。

注释

  • 笛梅:梅花与笛声,象征清雅与孤寂。
  • 钵水:碗中盛水,喻指水面如天,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宁静心境。
  • 华烛:美丽的蜡烛,象征温暖与光辉。
  • 醽醁:醇美的酒,喻指欢愉的时光。
  • 历劫天人:经历多次磨难的天人,代表世间的无常。
  • 缟衣:白衣,象征纯洁与隐逸。
  • 萧萧修竹:形容竹林的寂静,渲染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树铮,清代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情感的细腻感受。他的诗风典雅,常用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梦横塘 再答畏卢》创作于清代,诗中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孤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人情世故的感慨。诗的开头,以“笛梅吹月”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紧接着的“钵水容天”则以静态的水面反映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诗中提到的“儿女英雄”,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究竟是为谁欢笑、为谁哀哭,体现出诗人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哲学思考。同时,诗中反复出现的“清芳一束”与“华艳千丛”的对比,表现出对真情与虚华的深刻反思。整首诗通过意象的交替与情感的叠加,展现出一种既清雅又深邃的艺术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笛梅吹月:描绘梅花与笛声相伴,营造出宁静的夜晚氛围。
  • 钵水容天:水面如天,象征清澈、明亮,内心的宁静。
  • 鬓丝惭对华烛:头发在烛光下显得苍老,体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借问年时:想要询问时间的流逝。
  • 几醉倒,花前醽醁:反思在美好时光中的沉醉与迷失。
  • 儿女英雄:对年轻人情感与命运的思考。
  • 被零烦碎恼:细小的烦恼扰乱心境。
  • 秘怨神啼:内心的隐秘怨恨如神灵般哀鸣。
  • 华艳千丛,料不抵,清芳一束:华丽的事物无法抵挡那一束清净的芳香。
  • 日暮空阶:黄昏时分,表现孤独。
  • 倚萧萧修竹:在竹林中独自思索,体现内心的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天空,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将烦恼和怨恨拟人化,使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人生的感慨为主线,探讨时间、情感与人生意义。诗人通过自省与对比,表现出对真实情感的珍惜与对虚华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清雅与孤独。
  • :象征心境的宁静与反思。
  • 华烛:象征温暖与光辉,亦可代表时间的流逝。
  • 清芳:真正的情感与美好事物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借问年时”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时间的无奈
    B. 对未来的期盼
    C. 对金钱的追求
    D. 对友情的思念

  2. 诗人通过“华艳千丛”与“清芳一束”的对比,想表达什么? A. 对华丽的向往
    B. 对真情的珍惜
    C. 对物质的追求
    D. 对孤独的逃避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都表现了孤独与对人生的思考,但李白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徐树铮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感慨。两首诗在风格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友龙侄来别留诗次韵 游石桥寄郭庭晦 猗猗亭夜月 许子遇示二绝句见索乱道因次韵奉酬 熊侍郎挽词 新酒熟奉怀曹使君 谢陈进士见示诗赋并以为别 响应祷雨寄苏文忠公 县境不雨数遣比丘祷佛於庙祀龙於社皆不雨闻 下渚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同字框的字 肺腑之谈 妙肖 见字旁的字 黎人 缶字旁的字 来晨 口字旁的字 全数 小字头的字 障累 击毂摩肩 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悲歌击筑 土生土养 包含滂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鲜的成语 铁打心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