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5:19: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5:19:25
不雨叹 其二
作者: 孔庆瑚 〔清代〕
有兵之地多杀伤,无兵之地多凶荒。
前年旱蝗在麦后,今年麦秋几无有。
呜呼苍天兮民何辜!
边隅不静兮,中田荒芜。
宁被荒兮毋被兵,
半菽不饱兮,芸芸其生。
在有战争的地方,伤亡惨重;而在没有战争的地方,饥荒不断。
前年因干旱和蝗虫灾害,导致麦子歉收,今年的麦子收成几乎没有。
哎,苍天啊,百姓何罪之有!
边远地区不安宁,中间的田地也荒芜。
宁愿遭受荒年,也不要遭受战争,
即使只吃半碗豆子,也要让芸芸众生存下去。
该诗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战争与自然灾害的影响,反映了清代社会动荡与农民苦难的现实。
孔庆瑚,清代诗人,生平不详,诗作多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尤其对战乱和自然灾害的感受深刻。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不雨叹 其二》创作于清代动荡时期,正值农民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双重打击,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苍天的无奈呼喊。
这首诗透过简单而沉重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战乱与自然灾害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诗中的“有兵之地多杀伤,无兵之地多凶荒”直接将战争与饥荒的残酷现实相对比,突显了人们在战争与自然面前的无力感。诗人以“呜呼苍天兮民何辜!”发出了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情感真挚而深沉。
“边隅不静兮,中田荒芜”进一步描绘了战争对土地的破坏和对农民生存的威胁,表现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最后两句“宁被荒兮毋被兵,半菽不饱兮,芸芸其生”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与对战争的拒绝,强调了即使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依然是人们最根本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强烈,语言凝练,既有对于自然的哀叹,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彰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的珍重。
整首诗以对战争与自然灾害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诗中展现的战争与自然灾害的结合,反映了历史上无数百姓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求生存的艰辛,具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自然灾害是:
填空题:诗中表达了宁愿遭受__,也不愿遭受__的情感。
判断题:诗人对苍天的态度是无奈和愤怒的。(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