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不雨叹 其二》

时间: 2025-05-07 05:19:25

诗句

有兵之地多杀伤,无兵之地多凶荒。

前年旱蝗在麦后,今年麦秋几无有。

呜呼苍天兮民何辜!

边隅不静兮,中田荒芜。

宁被荒兮毋被兵,半菽不饱兮,芸芸其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5:19:25

原文展示:

不雨叹 其二
作者: 孔庆瑚 〔清代〕

有兵之地多杀伤,无兵之地多凶荒。
前年旱蝗在麦后,今年麦秋几无有。
呜呼苍天兮民何辜!
边隅不静兮,中田荒芜。
宁被荒兮毋被兵,
半菽不饱兮,芸芸其生。


白话文翻译:

在有战争的地方,伤亡惨重;而在没有战争的地方,饥荒不断。
前年因干旱和蝗虫灾害,导致麦子歉收,今年的麦子收成几乎没有。
哎,苍天啊,百姓何罪之有!
边远地区不安宁,中间的田地也荒芜。
宁愿遭受荒年,也不要遭受战争,
即使只吃半碗豆子,也要让芸芸众生存下去。


注释:

  • 有兵之地:指战争频繁的地方。
  • 无兵之地:指和平的地方。
  • 杀伤:指战争造成的伤亡。
  • 凶荒:指严重的饥荒。
  • 麦秋:指小麦的收成季节。
  • 苍天:指上天、老天,常用来表示对命运的叹息。
  • 边隅:边远地区。
  • 中田:指中央地区的田地。
  • :指豆类作物,古时常指黄豆或小豆。
  • 芸芸:形容众多的人或事物。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战争与自然灾害的影响,反映了清代社会动荡与农民苦难的现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孔庆瑚,清代诗人,生平不详,诗作多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尤其对战乱和自然灾害的感受深刻。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不雨叹 其二》创作于清代动荡时期,正值农民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双重打击,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苍天的无奈呼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透过简单而沉重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战乱与自然灾害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诗中的“有兵之地多杀伤,无兵之地多凶荒”直接将战争与饥荒的残酷现实相对比,突显了人们在战争与自然面前的无力感。诗人以“呜呼苍天兮民何辜!”发出了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情感真挚而深沉。

“边隅不静兮,中田荒芜”进一步描绘了战争对土地的破坏和对农民生存的威胁,表现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最后两句“宁被荒兮毋被兵,半菽不饱兮,芸芸其生”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与对战争的拒绝,强调了即使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依然是人们最根本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强烈,语言凝练,既有对于自然的哀叹,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彰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的珍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有兵之地多杀伤:指战争使得人们伤亡惨重,生活困苦。
  2. 无兵之地多凶荒:即使在和平地区,也因自然灾害而遭遇饥荒。
  3. 前年旱蝗在麦后:去年因干旱和蝗虫灾害,影响了小麦的生长。
  4. 今年麦秋几无有:今年收成几乎没有,表现出自然灾害的持续性。
  5. 呜呼苍天兮民何辜:对上天的悲叹,质疑百姓为何要遭受如此苦难。
  6. 边隅不静兮,中田荒芜:边远地区不安宁,中间田地也荒废,反映了社会动荡。
  7. 宁被荒兮毋被兵:宁愿承受自然的荒凉,也不愿遭受战争的破坏。
  8. 半菽不饱兮,芸芸其生:即使只有半碗豆子,也希望众生能够存活下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有兵之地多杀伤,无兵之地多凶荒”,对比鲜明。
  • 排比:如“宁被荒兮毋被兵,半菽不饱兮”,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呼告:通过“呜呼苍天”直接与天地对话,增强了情感的迫切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战争与自然灾害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兵”:象征战争和暴力,带来死亡和毁灭。
  • “荒”:象征饥饿和贫瘠,反映生存的艰难。
  • “苍天”:象征命运与自然,表达对无常命运的无奈。
  • “边隅”:象征边远地区的无奈与苦痛。

文化内涵:

诗中展现的战争与自然灾害的结合,反映了历史上无数百姓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求生存的艰辛,具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自然灾害是:

    • A. 洪水
    • B. 干旱和蝗虫
    • C. 冰雪
    • D. 地震
  2. 填空题:诗中表达了宁愿遭受__,也不愿遭受__的情感。

  3. 判断题:诗人对苍天的态度是无奈和愤怒的。(对/错)


答案:

  1. B. 干旱和蝗虫
  2. 荒;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关注战乱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 白居易的《卖炭翁》:反映了社会底层的生活困境。

诗词对比:

  • 杜甫 vs. 孔庆瑚: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但更注重于抒发个人情感;而《不雨叹 其二》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灾害的反思与控诉。

参考资料:

  • 《清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杜甫与社会现实》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写怀二首 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送王十六判官 赤霄行 得舍弟消息 双燕 寄裴施州(裴冕坐李辅国贬施州刺史) 泛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因寄岑中允参、范郎中季明 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假物为用 蜻蜓撼石柱 衣字旁的字 干井先竭 乐嗟苦咄 包含掊的词语有哪些 民雠 晓以利害 见德思齐 包含鼙的词语有哪些 巛字旁的字 时宪法 造车合辙 矛字旁的字 拏究 绞丝旁的字 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