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0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07:23
好鸟无恶声,仁兽肯狂噬。
宁教鹦鹉哑,不遣麒麟细。
人人语与默,唯观利与势。
爱毁亦自遭,掩谤终失计。
这首诗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好鸟不会发出恶劣的声音,仁慈的动物也不会轻易地伤害他人。宁愿让鹦鹉保持沉默,也不要让麒麟(象征祥瑞之物)变得细小而无声。人们说话或沉默,都是为了追逐利益与权势。爱好毁谤的人最终也会遭到报应,掩盖谤言的结果终究是失去算计。
作者介绍:司空图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和思考。
创作背景:在唐代,社会风气复杂,权力与利益之间的斗争使得人际关系变得微妙。司空图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写下此诗以表达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思考。
这首《感时》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冷漠。开篇描述了善良与仁慈的动物,传达出一种向往美德的情感;而对比鹦鹉与麒麟的描写,则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切关注。诗中提到的“人人语与默”,折射出人们在利益面前的无奈与选择。通过对人性的批判,诗人警示世人,爱好毁谤、追逐名利的人最终会自食其果,失去理智与清晰的判断。
全诗通过对比与暗喻的手法,展示了一个矛盾的世界:美德与谎言、沉默与喧嚣、善良与自私。正是这种对比,突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激励读者反思自身的行为与选择,从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寻求真理与正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好鸟”象征什么?
A. 恶行
B. 善良
C. 忍耐
诗人认为,人们说话或沉默的原因是什么?
A. 个人兴趣
B. 利益与权势
C. 社交需求
“宁教鹦鹉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对言语的轻视
B. 对美德的追求
C. 对动物的喜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