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0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8:08:44
非侠非狂非逸民,
读书谋国不谋身。
一封北阙三千牍,
再活西州六万人。
雨露晚从天上落,
芝兰亲见掌中新。
仁心义概丝纶语,
长挂巴山月半轮。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侠士”与“逸民”不同的理解,强调了读书人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而非个人的安逸与狂妄。作者提到自己写信给北方的朝廷,寄托了对国家的关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诗中描绘了雨露滋润大地的美好场景,以及芝兰在掌中生长的形象,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守护。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仁爱之心与正义之感,表明了理想与信念。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写景抒情见长。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吟咏表达对国家的责任与关怀,反映了当时读书人对自身使命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侠”与“逸”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开篇即以“非侠非狂非逸民”点明了诗人的立场,表明他不愿追求表面上的英雄主义,而是更希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接着,诗人以“读书谋国不谋身”的态度,传达出一种家国情怀,强调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北阙三千牍”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心和对国家政务的参与感,展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形象。此句不仅反映了对国家的热爱,也暗示了诗人渴望为民众发声的决心。
后半部分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气氛。“雨露晚从天上落,芝兰亲见掌中新”,这两句既象征着社会对个人的滋润,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而最后一句“长挂巴山月半轮”则将个人理想与自然景象结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杨万里作为士人的理想与追求,呼应了时代背景下读书人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仁义”为主题,强调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倡以国家利益为重,表达出诗人对社会的关心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非侠非狂”的意思是?
“一封北阙三千牍”中的“北阙”指的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杨万里与杜甫的诗歌,虽然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但杨万里的语言更为轻松和优美,而杜甫则多了一份沉重与悲痛。两位诗人在表达情感时各自展现了独特的风格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思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