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2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23:43
夜闻风声
作寒作暑无处避,
开花落花尽他意。
只有夜声殊可憎,
偏搅愁人五更睡。
幸自无形那有声,
无端树子替渠鸣。
斫尽老槐与枯柳,
更看渠侬作麽生。
在寒冬酷暑的时节,真是无处可躲避,
花开花落之间,尽随它的意愿。
唯独这夜晚的声音格外令人厌恶,
偏偏打扰了我五更时分的睡眠。
好在它自身无形,竟然没有声音,
只是那些树枝替它在鸣叫。
砍掉老槐树和枯柳树,
再看看它究竟是怎样生存的。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其表达的情感和意象与宋代文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密切相关,尤其是对夜晚自然声音的敏感和反感,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心宁静的追求。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杨万里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独特的写作技巧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情趣。
《夜闻风声》写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战乱及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声响,表达了对安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外界干扰的不满。
《夜闻风声》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在夜晚被自然声音所困扰的心情。诗人以“作寒作暑无处避”开篇,直接引入了无处可逃的环境,展现出一种被动与无奈。接着“开花落花尽他意”,暗示自然界的无情与无常,花的盛开与凋零不由人的意志,而是随自然的意愿。
“只有夜声殊可憎,偏搅愁人五更睡”,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夜间声音的强烈反感,这种声音不仅打扰了他的宁静,还搅动了他内心的愁绪,体现出一种孤独与无助的情感。接下来的“幸自无形那有声”,则通过对声音本质的反思,展现出声音的无形特性,使得诗人对夜晚的厌恶感更加显得复杂。
最后两句“斫尽老槐与枯柳,更看渠侬作麽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无奈,尽管他可以砍掉干扰他的树木,但至于声音的本质,他又无能为力,这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无奈与敬畏。
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夜晚自然声音的深刻感受,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内心情感的细腻观察。
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对夜晚自然声音的困扰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复杂感情。
诗中“作寒作暑无处避”主要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自然的喜爱
b) 诗人对环境变化的无奈
c) 诗人对生活的满意
“偏搅愁人五更睡”中“搅”字的意思是什么?
a) 安静
b) 干扰
c) 促进
诗中提到的“渠侬”指的是?
a) 诗人自己
b) 自然的声音
c) 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