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5:50: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5:50:17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作者:宋之问〔唐代〕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
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
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慈恩寺浮屠的美丽景象。诗人看到高耸的塔刹似乎要穿透云层,彩虹般的旗帜在阳光下摇曳。四周的宝塔上散落着花瓣,音乐悠扬,盛开的金色田野令人心醉。此时,菊花散发着芳香,秋兰也在悠扬的诗篇中悄然绽放。傍晚时分,香气弥漫的街道上,清静的队伍慢慢归去,似乎向天际进发。
作者介绍:宋之问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古雅清丽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象和人情风貌,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重阳节,诗人在慈恩寺登高望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节日的感慨,体现了古人重视节日和亲近自然的传统。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在诗的开头,凤刹高耸入云,象征着佛教的庄严和神圣;而虹旌的出现则给人一种绚丽多彩的视觉冲击,显示了节日的欢庆气氛。随着诗句的展开,散花、宝塔、音乐等意象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文化和自然的魅力。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菊花和秋兰,暗含着节日的传统习俗,即重阳节赏菊。秋天的菊花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而兰花则代表高洁的品格。最后一句“清跸扈归天”则让人联想到一幅宁静的画面,清净的队伍在落日余晖中缓缓归去,给人一种淡淡的惆怅和思索,仿佛在提醒世人珍惜人生中的每一分美好。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和节日的赞美,寄托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展现了古人对节庆的重视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凤刹侵云半”中的“凤刹”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秋兰”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对比可见,尽管都涉及登高望远的主题,但各自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却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和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