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5:2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5:23:58
乍脱惊涛恐,犹为曲木看。
昔人憎胜母,吾亦畏长滩。
这首诗的意思是:刚刚从惊涛骇浪中脱身,心中仍然感到恐惧,仿佛在看着弯曲的木头。昔日的人们痛恨自己的母亲,而我也同样畏惧长滩的危险。
“昔人憎胜母”出自古代对自然力量的复杂情感,古人常常将自然视为母亲,但在遭遇自然灾害时又会产生厌恶与恐惧的矛盾心理。长滩在此处象征了生命中的危险和挑战,诗人借此表达对自然和生活中不可预知危险的畏惧。
李流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展现出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与敏感的情感,风格清新而含蓄。
此诗创作于一个可能经历了风波与艰难的时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危险的敬畏。
《长滩》是一首充满情感张力的诗作,诗人在海边的长滩上,经历了惊涛骇浪的洗礼,心中对自然的敬畏和恐惧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情感表达。开头的“乍脱惊涛恐”展现了从波涛之中逃离的瞬间感受,瞬间的解脱却伴随着持久的恐惧,这种情感的对比令人深思。接着“犹为曲木看”,通过对曲木的比喻,诗人将自然的不可预测性与危险性形象化,唤起读者的共鸣。
“昔人憎胜母”一句则进一步引申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古代人对母亲的依赖与厌恶映射出对自然的双重情感,既有敬畏也有反感。诗人在此引入个人感受,表现了对长滩的畏惧,意在强调人类对于自然的脆弱与无力。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层次分明,情感上由外而内,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哲思。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人类内心的挣扎与反思。这种对自然的敬畏感,既是对生命的警示,也是对人类处境的深刻反思,值得细细品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惊涛与长滩,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挑战的恐惧,反映了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诗中“乍脱惊涛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放松
B. 恐惧
C. 喜悦
D. 平静
诗中“曲木”是用来比喻什么?
A. 美好事物
B. 危险和不确定性
C. 安全的地方
D. 快乐的回忆
诗人对“长滩”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喜爱
B. 赞美
C. 畏惧
D. 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