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范蜀公挽诗》

时间: 2025-04-30 17:47:20

诗句

荆舒昔未惩,抗疏誓身争。

卫鞅虽难屈,桑羊屡请烹。

危言知不用,脱屣谢浮荣。

岂恋三台近,全无万世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47:20

原文展示:

荆舒昔未惩,抗疏誓身争。卫鞅虽难屈,桑羊屡请烹。危言知不用,脱屣谢浮荣。岂恋三台近,全无万世清。

白话文翻译:

荆舒昔日未受惩戒,我决心上疏力争。卫鞅虽难以屈服,桑羊却屡次请求被烹。明知直言不被采纳,我脱下鞋子辞去虚荣。岂会留恋高位的接近,完全不为万世的清名。

注释:

  • 荆舒:指荆轲和舒亶,两位历史上的忠臣。
  • 抗疏:上疏力争。
  • 卫鞅: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以变法著称。
  • 桑羊:指桑弘羊,汉代政治家,曾多次上书请求改革。
  • 危言:直言不讳。
  • 脱屣:比喻辞去官职,放弃荣华。
  • 三台:指朝廷的高位。
  • 万世清:指流传千古的清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字子由,宋代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忠贞不屈、清高自守的精神。此诗可能是作者在面对政治困境时,表达自己坚守原则、不慕荣华的决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的坚持和清高,可能是作者在面对朝廷的不公或个人的困境时所作,表达了自己不畏强权、不慕虚荣的品格。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展现了作者坚守原则、不畏强权的决心。诗中“荆舒昔未惩,抗疏誓身争”表明作者决心像荆轲和舒亶那样,不畏艰险,上疏力争。“卫鞅虽难屈,桑羊屡请烹”则通过对比,显示了作者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定和不屈。“危言知不用,脱屣谢浮荣”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明知直言不被采纳,但仍选择辞去虚荣,坚守清高的品格。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荆舒昔未惩,抗疏誓身争”:通过荆轲和舒亶的典故,表达了作者不畏强权,决心上疏力争的决心。
  • “卫鞅虽难屈,桑羊屡请烹”:通过卫鞅和桑弘羊的典故,显示了作者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定和不屈。
  • “危言知不用,脱屣谢浮荣”:表达了作者明知直言不被采纳,但仍选择辞去虚荣,坚守清高的品格。
  • “岂恋三台近,全无万世清”:表明作者不留恋高位的接近,完全不为万世的清名。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比喻作者的决心和品格。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荆舒”对“卫鞅”,“抗疏”对“请烹”,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坚守原则、不畏强权、不慕虚荣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 荆舒、卫鞅、桑羊:这些历史人物作为意象,象征着忠贞不屈、清高自守的精神。
  • 脱屣:象征辞去官职,放弃荣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荆舒”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A. 荆轲和舒亶 B. 荆浩和舒元舆 C. 荆浩和舒亶 D. 荆轲和舒元舆 答案:A

  2. 诗中“卫鞅”是哪个时期的政治家?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汉代 D. 唐代 答案:B

  3. 诗中“脱屣”象征什么? A. 辞去官职 B. 穿上鞋子 C. 放弃荣华 D. 辞去官职,放弃荣华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表达了作者不畏强权,坚守原则的决心。
  • 李白的《将进酒》:展现了作者豪放不羁,不慕虚荣的品格。

诗词对比:

  • 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与李廌的《范蜀公挽诗》都表达了作者坚守原则、不畏强权的决心,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李廌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清高自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廌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李廌的诗歌。

相关查询

金盏倒垂莲(依韵和次膺寄杨仲谋观察) 蒲萄 东坡先生移守广陵以诗往迎先生以淮南旱书中 次韵阎秀才汉臣食兔 蓦山溪(谯园饮酒为守令作) 题僧法芝锺山诗后 次韵毅父提刑将至蒲见寄 泗洲王谏议明叟留饮 次韵邓正字慎思秋日同文馆九首 家池雨中二首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姑射神人 圈肥 人字头的字 非字旁的字 逆行倒施 咨议 月字旁的字 水晶灯笼 柳带 胃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啼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造因得果 白字旁的字 通脱 皵皲 糹字旁的字 自奉菲薄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