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3:27
悲哉行
作者: 白居易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知疲。
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
十上方一第,成名常苦迟。
纵有宦达者,两鬓已成丝。
可怜少壮日,适在穷贱时。
丈夫老且病,焉用富贵为。
沉沉朱门宅,中有乳臭儿。
状貌如妇人,光明膏粱肌。
手不把书卷,身不擐戎衣。
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
春来日日出,服御何轻肥。
朝从博徒饮,暮有倡楼期。
平封还酒债,堆金选蛾眉。
声色狗马外,其馀一无知。
山苗与涧松,地势随高卑。
古来无奈何,非君独伤悲。
这首诗表达了儒者的辛酸与无奈。作者感叹,作为儒者,尽管努力学习,却从不知疲倦;读书到眼睛模糊,手上因写字而生茧。即使在科举中侥幸得中,成名往往也十分缓慢。即便有些人官运亨通,两鬓也已斑白。年轻时适逢贫贱,年长却又多病,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富贵可追求。沉重的朱门之家,里面却是乳臭未干的孩子,模样像个女人,肌肤光滑丰腴。手中不曾握有书卷,身上也没有戎装。到了二十岁便夺得封爵,家庭背景显赫,春天来时,每天都穿着轻薄的衣服。早上与博徒饮酒,晚上又与歌女相约。平日里还要偿还酒债,堆积金钱供选美。声色犬马之外,其他的一无所知。山上的苗木与涧中的松树,地势随高低而异。自古以来都是如此,非你一人感到悲伤。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内容而闻名。他的诗歌涉及广泛,尤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为人熟知。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白居易的晚年,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儒生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不公感到痛心。
《悲哉行》是一首充满感慨和深刻思考的诗。诗人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儒者在追求名利和地位过程中所遭遇的艰辛与无奈。在首联中,诗人通过“力学不知疲”表明了儒者的勤奋努力,但接着通过“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展示了他们在追求知识过程中所承受的身体和心理上的疲惫。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进一步揭示了科举制度的残酷和获取名声的不易,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社会中一些富贵人家的生活,虽然他们拥有金钱和地位,但却缺乏真正的知识与内涵。这种对比突显了儒者的悲哀,他们在艰辛奋斗中却未必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最后,诗人以“古来无奈何,非君独伤悲”作结,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无奈与普遍悲伤。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更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深切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儒者艰辛努力、社会不公及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揭示了追求名利的代价和对真正价值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白居易的《悲哉行》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富贵人生的快乐
B. 儒者的辛酸与无奈
C. 社会的繁荣富强
“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中的“生胝”指的是什么?
A. 眼睛疲劳
B. 手上长茧
C. 大脑疲劳
诗中提到的“声色狗马”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A. 贫困的生活
B. 奢华享乐的生活
C. 学术研究的生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