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1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16:14
嘉鱼荐宗庙,灵龟贡邦家。
应龙能致雨,润我百谷芽。
蠢蠢水族中,无用者虾蟆。
形秽肌肉腥,出没于泥沙。
六月七月交,时雨正滂沱。
虾蟆得其志,快乐无以加。
地既蕃其生,使之族类多。
天又与其声,得以相喧哗。
岂惟玉池上,污君清冷波。
可独瑶瑟前,乱君鹿鸣歌。
常恐飞上天,跳跃随姮娥。
往往蚀明月,遣君无奈何。
这首诗描绘了虾蟆在自然界中的生活状态和它的存在感。开头提到的是祭祀用的嘉鱼和灵龟,而后引入应龙带来的雨水,滋润着大地的谷物。接下来,诗人转向水族中的虾蟆,认为它在水中无用,其外形肮脏且肉体腥臭,常常出没于泥沙之间。到了六月和七月,时雨如注,虾蟆得以畅快地生活,快乐无比。大地滋养着它的生存,使得虾蟆的种类繁多,天空也赋予它声音,使它们可以喧闹。虾蟆不仅在玉池中嬉戏,还在瑶瑟前乱鸣,令人不安。诗人甚至担心虾蟆会飞到天上,跳跃着跟随嫦娥,偶尔还会蚀月,令君主无奈。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生活、自然、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值社会动荡,诗人对人间疾苦与自然生命的思考愈加深沉。诗中以虾蟆为切入点,反映出他对自然界中生物存在意义的探讨。
这首《虾蟆》通过描绘虾蟆在自然界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存在的反思。诗的开头以祭祀的鱼和灵龟引入,借此揭示了自然界的神秘与美好。而虾蟆作为水族中的一员,虽被视为无用,却生机勃勃,活得自在。诗中对虾蟆的描写,从形态到习性,展现了其“无用”的一面,然而在自然的法则中,它却能享受生存的快乐。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虾蟆的声音、数量以及生存状态的描述,暗示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尽管虾蟆的存在被视为污浊,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它们却能发出声音,与自然交响。诗人用“岂惟玉池上”将虾蟆的生存延展至更为广阔的空间,表现出对生命多样性的包容。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虾蟆的描写,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白居易通过这种看似平常的生物,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和存在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他作为人文学者的深邃思考和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虾蟆这一生物,探讨了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强调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多样性,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虾蟆在诗中被视为:
A. 有用的生物
B. 无用的生物
C. 神秘的生物
D. 美丽的生物
诗中提到的“应龙”象征什么?
A. 长寿
B. 雨水
C. 鱼
D. 月亮
诗人对虾蟆的态度是:
A. 喜爱
B. 厌恶
C. 中立
D. 崇拜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