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02: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02:24
鹿为马,龙为蛇,凤皇避罗麟避罝。
天下逃难不知数,入海居岩皆是家。
武陵源中深隐人,共将鸡犬栽桃花。
花开记春不记岁,金椎自劫博浪沙。
亦殊商颜采芝草,唯与少长亲胡麻。
岂意异时渔者入,各各因问人闲赊。
秦已非秦孰为汉,奚论魏晋如割瓜。
英雄灭尽有石阙,智惠屏去无年华。
俗骨思归一相送,慎勿与世言云霞。
出洞沿溪梦寐觉,物景都失同回槎。
心寄草树欲复往,山幽水乱寻无涯。
鹿被当作马,龙被当作蛇,凤皇避开罗网,麟兽躲避捕兽器。
天下逃难的人数不胜数,入海、居岩都成了他们的家。
武陵源中深藏着人们,大家一起栽种桃花,养鸡养犬。
花开时只记得春天,不再记岁月的流逝,金椎自劫的博浪沙。
同样的商颜采芝草,只有与亲人一起种胡麻。
谁能想到不同的时代渔夫会来到这里,各自询问人们的安闲。
秦朝已不再是秦,谁又能称汉,何必论魏晋如同割瓜。
英雄已经灭绝,只有石阙残存,智慧与才智已无年华。
俗世的情感思归被送走,切勿与世俗言语交流。
走出洞窟沿溪而行,梦中醒来,物景皆失,无法再回到原来的地方。
心寄于草树,想要再次前往,山幽水乱,寻求无尽的归途。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诗风清新高远,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常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故。他的创作受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桃花源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诗中描绘的桃花源象征着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反映出社会动荡和逃避现实的情感。
《桃花源诗》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所描绘的桃花源,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地,也是对人类社会动荡不安的无奈反思。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如“鹿为马”、“龙为蛇”等,表现出人们身份的混淆与社会秩序的崩塌。通过对比“天下逃难不知数”,更显现出人们无处可归的悲惨处境。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引入历史的变迁,指秦朝已不复存在,强调历史的无情和社会的变迁。诗中“英雄灭尽有石阙”一句,暗示了英雄的没落与理想的破灭,让人对历史感到沉重的思考。整首诗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逃避与反思。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与宁静,反衬出社会的混乱与无奈,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桃花源诗》的作者是?
诗中“鹿为马,龙为蛇”主要表达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桃花源”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