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桃花源诗》

时间: 2025-05-02 18:02:24

诗句

鹿为马,龙为蛇,凤皇避罗麟避罝。

天下逃难不知数,入海居岩皆是家。

武陵源中深隐人,共将鸡犬栽桃花。

花开记春不记岁,金椎自劫博浪沙。

亦殊商颜采芝草,唯与少长亲胡麻。

岂意异时渔者入,各各因问人闲赊。

秦已非秦孰为汉,奚论魏晋如割瓜。

英雄灭尽有石阙,智惠屏去无年华。

俗骨思归一相送,慎勿与世言云霞。

出洞沿溪梦寐觉,物景都失同回槎。

心寄草树欲复往,山幽水乱寻无涯。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02:24

原文展示

鹿为马,龙为蛇,凤皇避罗麟避罝。
天下逃难不知数,入海居岩皆是家。
武陵源中深隐人,共将鸡犬栽桃花。
花开记春不记岁,金椎自劫博浪沙。
亦殊商颜采芝草,唯与少长亲胡麻。
岂意异时渔者入,各各因问人闲赊。
秦已非秦孰为汉,奚论魏晋如割瓜。
英雄灭尽有石阙,智惠屏去无年华。
俗骨思归一相送,慎勿与世言云霞。
出洞沿溪梦寐觉,物景都失同回槎。
心寄草树欲复往,山幽水乱寻无涯。

白话文翻译

鹿被当作马,龙被当作蛇,凤皇避开罗网,麟兽躲避捕兽器。
天下逃难的人数不胜数,入海、居岩都成了他们的家。
武陵源中深藏着人们,大家一起栽种桃花,养鸡养犬。
花开时只记得春天,不再记岁月的流逝,金椎自劫的博浪沙。
同样的商颜采芝草,只有与亲人一起种胡麻。
谁能想到不同的时代渔夫会来到这里,各自询问人们的安闲。
秦朝已不再是秦,谁又能称汉,何必论魏晋如同割瓜。
英雄已经灭绝,只有石阙残存,智慧与才智已无年华。
俗世的情感思归被送走,切勿与世俗言语交流。
走出洞窟沿溪而行,梦中醒来,物景皆失,无法再回到原来的地方。
心寄于草树,想要再次前往,山幽水乱,寻求无尽的归途。

注释

  • 鹿为马:比喻身份的混淆。
  • 凤皇避罗:凤皇是传说中的鸟,避开捕捉。
  • 武陵源:传说中的桃花源,象征世外桃源。
  • 金椎自劫:暗指命运的不公或遭遇。
  • 渔者入:指外来者的介入。
  • 秦已非秦:历史变迁,强调时光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诗风清新高远,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常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故。他的创作受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桃花源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诗中描绘的桃花源象征着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反映出社会动荡和逃避现实的情感。

诗歌鉴赏

《桃花源诗》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所描绘的桃花源,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地,也是对人类社会动荡不安的无奈反思。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如“鹿为马”、“龙为蛇”等,表现出人们身份的混淆与社会秩序的崩塌。通过对比“天下逃难不知数”,更显现出人们无处可归的悲惨处境。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引入历史的变迁,指秦朝已不复存在,强调历史的无情和社会的变迁。诗中“英雄灭尽有石阙”一句,暗示了英雄的没落与理想的破灭,让人对历史感到沉重的思考。整首诗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鹿为马,龙为蛇:身份的混淆,反映社会的混乱。
  • 天下逃难不知数:逃难的人数众多,社会动荡。
  • 武陵源中深隐人:桃花源中的人隐居生活,象征理想生活。
  • 花开记春不记岁:花开象征生命的美好,而人们却不再在意时间的流逝。
  • 金椎自劫博浪沙:遭遇命运的不公,暗示人与命运抗争的无奈。
  • 岂意异时渔者入:外来者的介入,打破了桃花源的宁静。
  • 秦已非秦孰为汉:历史的变迁,强调时光流逝。
  • 俗骨思归一相送:对世俗的思考与归属感的追求。
  • 心寄草树欲复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渴望回归自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鹿为马”,以动物比喻身份的混淆。
  • 对仗:如“天下逃难不知数,入海居岩皆是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桃花源象征理想社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逃避与反思。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与宁静,反衬出社会的混乱与无奈,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源:象征理想生活与和谐的自然环境。
  • 鹿、龙、凤皇:象征身份的混淆与社会的不安定。
  • 逃难:表现人们的无助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 金椎、石阙:象征历史的无情与英雄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桃花源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梅尧臣
    • D. 白居易
  2. 诗中“鹿为马,龙为蛇”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身份的混淆
    • B. 自然的美好
    • C. 人与自然的和谐
    • D. 社会的安宁
  3. 诗中提到的“桃花源”象征着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社会
    • C. 历史变迁
    • D. 个人奋斗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理想社会的美好。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梅尧臣《桃花源诗》 vs. 陶渊明《桃花源记》
    • 两者都描绘了理想生活,但梅尧臣更强调对历史变迁的思考,而陶渊明则更突出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与归属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锺山路间 夜坐 小院 送梁中砥入道从三茅许松豀 山庵夜宿呈深居先生 绝句二首 金陵道中晚宿 江亭晚眺 定林 春闺怨效唐才调集体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驹齿未落 先字旁的字 诗图 倒八字的字 瑞竹 女子无才便是德 叨受 门字框的字 咿嘤 相反相成 肩从齿序 烟波浩渺 气字旁的字 廾字旁的字 公馆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