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52: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52:17
秦后作
作者: 曹邺 〔唐代〕
大道不居谦,八荒安苟得。
木中不生火,高殿祸顷刻。
谁将白帝子,践我礼义域。
空持拔山志,欲夺天地德。
轵道人不回,壮士断消息。
父母骨成薪,虫蛇自相食。
鼎乱阴阳疑,战尽鬼神力。
东郊龙见血,九土玄黄色。
鼙鼓裂二景,妖星动中国。
圆丘无日月,旷野失南北。
徒流杀人血,神器终不忒。
一马渡空江,始知贤者贼。
这首诗表达了对权力和道德沦丧的深刻反思。诗中提到大道不居于谦让,意味着正道被忽视而导致混乱。八方安宁只是表象,实际上危机四伏。诗人通过“木中不生火”和“高殿祸顷刻”表达了即使是安稳的外表也掩盖不住潜在的危险。接下来,诗人提到白帝子,暗指理想中的君主被践踏,礼义被遗忘。诗中进一步描绘了父母的骨骼成为薪火,暗示着悲惨的家庭状况和人性的扭曲。最后,诗人用“杀人血”和“神器终不忒”强调了社会的动荡和道德的崩塌,表达了对贤者被视为贼的无奈。
作者介绍: 曹邺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他的诗风深沉、凝重,常常探讨权力与道德的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中后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之时。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失落感,对社会纷争和道德沦丧的深刻悲痛。
《秦后作》是一首充满了历史感和时代悲剧的诗。诗人以强烈的对比和丰富的意象,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乱象与人心的迷失。开篇的“大道不居谦”便引入了一个核心主题:道德的缺失与权力的傲慢。接下来的描写,诗人用自然现象与人间事态的对比,展现了乱世中的无奈与悲哀。特别是“父母骨成薪,虫蛇自相食”,通过生动的比喻,突显了人情的冷酷与社会的悲剧。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沉重的,诗人不仅对个人命运感到无奈,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充满了忧虑。
在修辞方面,诗人运用对仗与排比,使得诗句更加有力。比如“轵道人不回,壮士断消息”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表现的力度。最后,诗人以“始知贤者贼”收尾,令人深思,贤者的智慧在乱世中被误解、被迫害,显示出时代的悲哀与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批判,表达了对道德沦丧、权力傲慢的愤慨,最终体现出一种无奈与绝望的情感。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中蕴含着古代文化对权力、道德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
诗词测试: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白帝子”象征什么?
填空题: 诗中提到“父母骨成_____”,表达了家庭的悲惨。
判断题: 诗中“圆丘无日月”是指社会的混乱与迷茫。(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分析希望能帮助您深入理解《秦后作》这首诗的深意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