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1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18:25
郡斋移杉
作者:韦应物
擢干方数尺,幽姿已苍然。
结根西山寺,来植郡斋前。
新含野露气,稍静高窗眠。
虽为赏心遇,岂有岩中缘。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郡斋前移植杉树的情景。杉树的树干高耸数尺,树姿幽雅,已经带有苍翠的气息。它的根系源自西山的寺庙,特意被种植在郡斋前面。杉树沾染了新鲜的野露,微微安静地在高窗外入眠。尽管它是为了赏心悦目而种植的,但这样的景致又怎能与山岩中的天然缘分相提并论呢?
韦应物,唐代诗人,字子云,号简斋,晚唐时期的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富有哲理。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和隐士生活,表达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任职于某个地方的郡斋时,表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思考。通过移植杉树的细节,反映出他对人居环境的重视,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理解。
《郡斋移杉》是一首以植物为主体的描写诗,融合了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情感。诗中以杉树为线索,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作者通过简单的几笔,描绘出杉树的生长状态与环境特征,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清新。
在诗的开头,作者用“擢干方数尺,幽姿已苍然”引出杉树的形象,树干的高度与幽雅的姿态,给人以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接着“结根西山寺,来植郡斋前”则强调了杉树的根源与作者的栽种行为,暗示着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而“新含野露气,稍静高窗眠”描绘了杉树在晨露中的清新气息,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最后两句“虽为赏心遇,岂有岩中缘”则是对自然与人造环境的反思,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与人造美的自省。
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杉树的移植,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自然美的向往。诗人在欣赏自然的同时,也体悟到人造景致的局限,表现出一种哲学思考的深度。
诗中提到的树木是哪一种?
诗人认为人造景致与自然景致相比如何?
“幽姿已苍然”中的“苍然”是指什么?
韦应物的《郡斋移杉》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但韦应物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杜甫则融入了对亲情的思念与抒发。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