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5:08: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5:08:29
次韵子由弹琴
琴上遗声久不弹,
琴中古意本长存。
苦心欲记常迷旧,
信指如归自着痕。
应有仙人依树听,
空教瘦鹤舞风骞。
谁知千里溪堂夜,
时引惊猿撼竹轩。
过终南日,
令道士赵宗有弹琴溪堂。
这首诗描绘了久未弹奏的琴上留下的遗音,琴中蕴藏的古老情意仍然长存。尽管我苦心想要记住那些时光,却总是迷失在往昔的记忆中。手指轻轻按下琴弦,仿佛又回到了那熟悉的地方。想必有位仙人在树下倾听,空中瘦弱的鹤儿在风中翩翩起舞。谁能想到在这千里之外的溪堂夜晚,时不时传来惊猿的叫声,摇动着竹子。曾经在终南山的日子里,赵宗道士曾在这溪堂弹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词、文皆有极高成就,风格豪放、情感丰富,常以个人的生活体验与哲学思考为主题。
这首诗写于苏轼与友人子由(苏辙)的一次琴会。诗中反映了苏轼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展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珍惜。
这首诗通过琴声的隐喻,表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思念和对艺术的执着。开头两句,诗人直指琴声的遗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对古代情感的缅怀。随后,诗人表达出一种苦心记忆的矛盾心理,想要抓住的却常常迷失于旧时光中。信指的动作,既是对音乐的回应,也象征着重返往昔的渴望。
接下来的描写中,仙人和瘦鹤的出现,增添了诗的意境与神秘感,似乎在说即使在世俗的纷扰中,仍有高人隐士在静静倾听,舞动着自由的身姿。最后两句则将思绪拉回现实,千里之外的溪堂夜晚,惊猿的叫声震撼着竹林,呈现出一种孤独的气氛。
整首诗在音韵和节奏上极为和谐,展现了苏轼卓越的诗歌技巧以及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诗中的情感深邃而细腻,充满了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双重探索。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友谊的珍视。通过琴声的隐喻,诗人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与人内心的孤独,尽显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中“琴上遗声”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仙人”象征什么?
诗人对往昔的情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