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1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12:35
朝饥示子聿
水云深处小茅茨,
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
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
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
欲将衣钵付吾儿。
在水云深处有一间小茅屋,雷声如动肠般让我习惯了忍饥。外在的事物如果不被改变,那才是学习的真谛;而世俗之人仍然爱好那些尚未写成诗的事物。虽生于太平盛世却稍显虚幻,死后能见到先辈,幸好有些遗言留存。八十岁了还是要竭尽全力,想把我的衣钵传给我的儿子。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与文学家,生活在国破家亡的动荡时期。他的诗歌风格悲壮、豪放,常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
本诗写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儿子的期望。诗中透露出对时代变化的感慨与对后代的寄托,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的关爱和责任。
《朝饥示子聿》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作。全诗以小茅屋为背景,开篇即描绘了一个恬静却又颇为艰辛的生活场景。诗人将个人的饥饿与对外在事物的不变相联系,体现出一种深沉的生活智慧。诗中提到“外物不移方是学”,意在指出真正的学问在于内心的修为,而非外在的物质追求,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陆游在诗中还提及“生逢昭代虽虚过”,此句表达了他对太平盛世的怀疑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反思,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深度。他在诗的后半部分表现出身为父亲的期待,希望将自己的学识和精神传承给后代,这不仅是对儿子的期望,也是对未来的寄托。
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深刻,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充分展示了陆游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独特风采。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后代的期望,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诗中“水云深处小茅茨”主要描绘了什么?
诗中的“外物不移方是学”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