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感怀 其二》

时间: 2025-05-02 05:02:54

诗句

清霜凋百草,亦令脆者坚。

士不遇患难,智虑何由全。

玄德髀肉生,重耳十九年。

一为三国雄,一称五霸贤。

苟不辨菽麦,何足揽大权。

至今巴蜀人,叹息后主禅。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02:54

原文展示:

感怀 其二 杨基 〔明代〕 清霜凋百草,亦令脆者坚。 士不遇患难,智虑何由全。 玄德髀肉生,重耳十九年。 一为三国雄,一称五霸贤。 苟不辨菽麦,何足揽大权。 至今巴蜀人,叹息后主禅。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霜降使各种草木凋零,但也使得脆弱的变得坚强。 士人如果没有经历患难,智慧和谋略怎能完全成熟? 刘备因久坐而生髀肉,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 一个成为三国的英雄,一个被称为五霸的贤人。 如果连豆麦都分辨不清,怎能掌握大权? 直到今天,巴蜀的人们还在叹息后主刘禅的无能。

注释:

  • 清霜:秋天的霜。
  • 凋:使凋零。
  • 脆者坚:脆弱的变得坚强。
  • 士:士人,指有才能的人。
  • 智虑:智慧和谋略。
  • 玄德:刘备的字。
  • 髀肉生:因久坐而生赘肉。
  • 重耳:晋文公的名字,他在外流亡十九年。
  • 三国雄:指刘备成为三国之一的蜀汉的君主。
  • 五霸贤:指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 苟:如果。
  • 辨菽麦:分辨豆和麦,比喻分辨是非。
  • 揽大权:掌握大权。
  • 巴蜀人:指居住在巴蜀地区的人。
  • 后主禅:指蜀汉后主刘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基,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笔。此诗反映了作者对士人经历患难后智慧成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经历患难后智慧成熟的普遍认识。诗中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强调了经历患难对于士人成长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秋霜使百草凋零的意象,引出士人经历患难后智慧和谋略的成熟。诗中提到刘备和晋文公的典故,强调了经历艰难困苦对于成就伟业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对比刘禅的无能,进一步强调了分辨是非和掌握大权的能力是士人必须具备的。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通过历史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霜凋百草,亦令脆者坚。——秋霜使百草凋零,但也使得脆弱的变得坚强。
  2. 士不遇患难,智虑何由全。——士人如果没有经历患难,智慧和谋略怎能完全成熟?
  3. 玄德髀肉生,重耳十九年。——刘备因久坐而生髀肉,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
  4. 一为三国雄,一称五霸贤。——一个成为三国的英雄,一个被称为五霸的贤人。
  5. 苟不辨菽麦,何足揽大权。——如果连豆麦都分辨不清,怎能掌握大权?
  6. 至今巴蜀人,叹息后主禅。——直到今天,巴蜀的人们还在叹息后主刘禅的无能。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秋霜使百草凋零的比喻,说明经历患难可以使士人变得坚强。
  • 典故:引用刘备和晋文公的典故,强调经历患难对于士人成长的重要性。
  • 对比:通过对比刘禅的无能,强调士人必须具备分辨是非和掌握大权的能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强调士人经历患难后智慧和谋略的成熟。通过历史典故和对比手法,诗中表达了经历艰难困苦对于士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分辨是非和掌握大权的能力是士人必须具备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霜:秋天的霜,象征着艰难困苦。
  • 百草:各种草木,象征着士人。
  • 脆者坚:脆弱的变得坚强,象征着士人在经历患难后变得坚强。
  • 髀肉生:因久坐而生赘肉,象征着刘备的艰难经历。
  • 重耳十九年: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象征着经历艰难困苦。
  • 巴蜀人:居住在巴蜀地区的人,象征着对刘禅无能的叹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玄德”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重耳”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晋文公 B. 齐桓公 C. 楚庄王 D. 秦穆公 答案:A

  3. 诗中“苟不辨菽麦”的意思是? A. 如果连豆麦都分辨不清 B. 如果连豆麦都分辨得清 C. 如果连豆麦都不种 D. 如果连豆麦都不吃 答案:A

  4. 诗中提到的“后主禅”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A. 刘禅 B. 刘表 C. 刘璋 D. 刘邦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通过登高望远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经历的感慨。
  • 李白的《行路难》:通过行路难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杨基的《感怀 其二》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通过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但杨基的诗更侧重于士人经历患难后的成长,而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杨基的《感怀 其二》与李白的《行路难》: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但杨基的诗更侧重于士人经历患难后的成长,而李白的诗更侧重于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明代诗人的诗作,可以了解明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
  • 《诗经注析》: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注释和解析方法。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满江红 其十三 刘长翁右司席上 喜迁莺 太平仙游山神祠 满江红(九日效行) 望江南 满江红 其一 送李御带珙 满江红(和吴季永侍郎见寄) 贺新郎(和翁处静桃源洞韵) 暗香 柳梢青(己未元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盲风涩雨 西字头的字 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方寸地 斋堂 装疯作傻 无明业火 目字旁的字 下贫 解衣卸甲 贝字旁的字 拈撮 燕款 爪字旁的字 金字旁的字 旷仪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