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38: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38:49
匪神之灵,匪机之微。
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
乱山高木,碧苔芳晖。
诵之思之,其声愈稀。
这不是神灵的启示,也不是微妙的机巧。
就像那白云,清风随意而来。
远道而来的引导,抵达时已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道理契合的人少之又少,最终都与世俗相违。
在那乱山高木之间,碧绿的苔藓与芳香的光辉。
吟诵与思念,这声音愈发稀少。
本诗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提及的“道契”可以理解为道家的思想,强调与世俗的区别和超然的境界。
司空图(约837—908),唐代诗人,著有《诗品》、《寒山志》等,主张“诗以言志”,风格清新洒脱,富有哲理性。其作品多涉及自然、道理与诗歌艺术的探讨。
本诗创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道家思想的向往,希望在纷扰的世俗中寻求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
《诗品二十四则·超诣》以清新脱俗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道理的关系。开篇便明确指出,所追求的并非神灵的启示,也不是巧妙的技巧,而是更为自然的状态。接下来的比喻,把白云和清风作为理想的象征,体现了诗人渴望自然无拘无束的心境。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一句,意在强调当我们追寻某种理想时,抵达的状态常常与最初的期望有所不同。这种思考引出了“少有道契”的感慨,表达了对契合道理的人少之又少的无奈与失落。最后,诗人用“乱山高木,碧苔芳晖”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似乎在提醒人们尽管世俗繁杂,但依然可以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既有对内心追求的反思,也有对自然的礼赞,体现了司空图身为诗人的深邃思考与独特视角。
整首诗传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强调在世俗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独立,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
诗中“匪神之灵”意指:
A. 诗歌的神秘感
B. 不依赖于神灵的启示
C. 诗歌中的技巧
D. 以上皆是
“少有道契”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感慨人少有理解
B. 赞美道理
C. 追求物质
D. 与世俗一致
诗中“清风”象征:
A. 自由
B. 忧伤
C. 机械
D. 复杂
答案: 1.B, 2.A, 3.A
以上内容为《诗品二十四则·超诣》的详细解读与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