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宣公祠》

时间: 2025-04-26 02:18:30

诗句

相唐德丛复兴隆,仁义条陈百奏中。

正欲谏君今别驾,延龄更不念孤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18:30

原文展示:

相唐德丛复兴隆,仁义条陈百奏中。
正欲谏君今别驾,延龄更不念孤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唐朝德行复兴的期待,仁义之道在朝中被广泛提倡。诗人希望能劝谏君主,但如今却无能为力,长寿之事也不再考虑孤独的忠心。

注释:

  • 相唐德丛:相指的是对唐朝德行的期盼,德丛可以理解为德行的汇聚与复兴。
  • 仁义条陈:仁义在这里指的是道德伦理,条陈则是指在朝中被提出和倡导。
  • 谏君:指劝谏君主,表达对政事的看法。
  • 别驾:古代官职,通常指辅佐君主的官员。
  • 延龄:长寿,期待长久的生命。
  • 孤忠:孤独的忠诚,指在无奈或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保持忠心。

典故解析:

  • 唐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世,强调仁政和道德。诗中提到的“唐德”暗示对过去美好政绩的怀念和向往。
  • 孤忠:古代忠臣的典范,常常为民声忧,然而常常得不到重用,代表了忠诚与孤独的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作品多以豪放和深邃见长,善于表达对时事的关切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之际,诗人对国家命运和政治理想的思考使得此诗饱含深情。

诗歌鉴赏:

整首诗情感深邃,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开篇提到的“唐德丛复兴隆”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状的不满,暗含对当时政治的失望。诗人在阐述仁义的重要性时,显露出对朝中状况的深刻观察,仿佛在呼唤那些遗失的德行与仁义。

“正欲谏君今别驾”一句显得格外沉重,诗人虽心怀忠诚,却因环境限制而无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忠告,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沮丧。最后的“延龄更不念孤忠”则是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长寿与孤独的对比,体现了诗人的悲观情绪。这首诗既是对政治的关切,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了深刻的历史责任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表达了对唐朝盛世的向往,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第二联则清晰地传达了诗人希望谏言君主的渴望,却因无能为力而感到失望。
  • 修辞手法

    • 用典:通过“唐德”引入历史背景,增强诗歌的深度。
    • 对比:将“延龄”与“孤忠”对比,突显忠心的无奈与孤独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渴望与现实无力感,揭示了忠诚与孤独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理想的政治状态。
  • 仁义:代表着道德伦理的核心价值。
  • 孤忠:象征着忠诚者的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唐德”主要象征什么?

    • A. 当代政治
    • B. 古代的仁义
    • C. 经济发展
    • D. 个人情感
  2. 诗人希望谏君,但感到无能为力的原因是什么?

    • A. 个人能力不足
    • B. 政治环境限制
    • C. 忙于个人事务
    • D. 对君主的畏惧
  3. “延龄更不念孤忠”体现了诗人的哪种情感?

    • A. 高兴
    • B. 无奈
    • C. 愤怒
    • D. 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曾伯与杜甫的作品都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但杜甫更多地展现了忧国忧民的沉重情感,而李曾伯则倾向于个人的忠诚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曾伯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山居杂诗九十首 其九十 和曾舍人梅影雪意二首 丹桂再开对酒 过太行 故知院枢密相公叶公挽章二首 谢彭大夫惠寒山诗三首 山居杂诗九十首 癸未御前帖子三首 山居杂诗九十首 其二十五 王孙游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言字旁的字 寂若无人 进觞 畔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铁券丹书 两点水的字 怨疾 心如木石 死不回头 禾字旁的字 贫不学俭,富不学奢 完聚 四字头的字 板腐 坂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韋字旁的字 包含蹑的词语有哪些 惊愧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