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18: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18:30
相唐德丛复兴隆,仁义条陈百奏中。
正欲谏君今别驾,延龄更不念孤忠。
这首诗表达了对唐朝德行复兴的期待,仁义之道在朝中被广泛提倡。诗人希望能劝谏君主,但如今却无能为力,长寿之事也不再考虑孤独的忠心。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作品多以豪放和深邃见长,善于表达对时事的关切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之际,诗人对国家命运和政治理想的思考使得此诗饱含深情。
整首诗情感深邃,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开篇提到的“唐德丛复兴隆”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状的不满,暗含对当时政治的失望。诗人在阐述仁义的重要性时,显露出对朝中状况的深刻观察,仿佛在呼唤那些遗失的德行与仁义。
“正欲谏君今别驾”一句显得格外沉重,诗人虽心怀忠诚,却因环境限制而无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忠告,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沮丧。最后的“延龄更不念孤忠”则是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长寿与孤独的对比,体现了诗人的悲观情绪。这首诗既是对政治的关切,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了深刻的历史责任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渴望与现实无力感,揭示了忠诚与孤独之间的矛盾。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唐德”主要象征什么?
诗人希望谏君,但感到无能为力的原因是什么?
“延龄更不念孤忠”体现了诗人的哪种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