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赵鼎臣赴召二首》

时间: 2025-05-04 07:46:03

诗句

师旅之余旱继之,可为太息此何时。

江头人类鱼鳞集,局面忧深虎口危。

国事不应分尔汝,边防岂特固藩篱。

茂弘若问金陵事,说与江东米价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7:46:03

原文展示

送赵鼎臣赴召二首

师旅之余旱继之,可为太息此何时。
江头人类鱼鳞集,局面忧深虎口危。
国事不应分尔汝,边防岂特固藩篱。
茂弘若问金陵事,说与江东米价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战乱和干旱之余,诗人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和对朋友的关切。诗人感叹道,江边的人们如同鱼鳞般聚集,局势如同深渊般危急。国家大事不应分你我,边防也不仅仅是固守城墙。若茂弘想知道金陵的情况,就告诉他江东的米价如何。

注释

  • 师旅:指军队和行军。
  • 旱继:指干旱接连不断。
  • 太息:叹息,表示忧虑与无奈。
  • 鱼鳞集:形容人们聚集的拥挤状态。
  • 虎口:比喻危险的境地。
  • 尔汝:指你我,表示对立或分裂。
  • 藩篱:指边防和防护措施。
  • 茂弘:指赵鼎臣的名字。
  • 金陵:古代南京的别称。
  • 米价:指粮食价格,象征民生状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字惟道,号景仙,生活在宋代,曾任职于朝廷,因其才华被称赞。他的诗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常常反映出对国家、社会的关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战乱和灾荒时期,诗人关心国家的安危以及朋友赵鼎臣的前途,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

诗歌鉴赏

李曾伯的《送赵鼎臣赴召二首》是一首表现诗人对国家和朋友深切关怀的诗作。全诗通过对江头人群聚集的描写,展现出战乱带来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诗中“局面忧深虎口危”一句,形象地传达了国家面临的重大危机,突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同时,诗人强调国事不应只看作你我之间的分歧,而是更大的整体。他用“边防岂特固藩篱”来告诫人们,国家的安全不仅仅依赖于表面的防守,更需要深层次的团结与合作。最后,诗人提到米价,实际上是对民生状况的关心,反映了在乱世中,民众生活的艰难和粮食的重要性。

整首诗以清晰的思路、鲜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与关怀,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师旅之余旱继之:在战争和干旱之后,感叹时局。
    • 可为太息此何时:不禁叹息,事情何时才能好转。
    • 江头人类鱼鳞集:江边聚集了很多人,象征着民众的恐慌。
    • 局面忧深虎口危:形势严峻,像是身处危险的虎口。
    • 国事不应分尔汝:国家大事不应该分你我。
    • 边防岂特固藩篱:边防的安全不仅在于堡垒和篱笆。
    • 茂弘若问金陵事:如果赵鼎臣问起金陵的情况。
    • 说与江东米价知:告诉他江东的米价,也反映当地民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群比作鱼鳞,形象生动。
    • 对仗:如“尔汝”和“固藩篱”,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对称美。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强调团结和共同面对困境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师旅:象征战争与动荡。
  • 鱼鳞:象征聚集的人群,表现恐慌与无助。
  • 虎口:象征危险的环境。
  • 米价:象征民生的困境与经济状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鱼鳞”象征什么?

    • A. 繁荣
    • B. 聚集的人群
    • C. 战争
    • D. 安宁
  2. 诗人对国家危机的感叹用的是哪一句?

    • A. 国事不应分尔汝
    • B. 局面忧深虎口危
    • C. 师旅之余旱继之
    • D. 江头人类鱼鳞集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安石《泊船瓜洲》

诗词对比

  • 李曾伯《送赵鼎臣赴召二首》与杜甫《春望》均反映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但前者更关注朋友的前途与民生,后者则是对时局的直接描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李曾伯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七夕 八月 鼓吹曲辞 上之回 谢秀才有妾缟练,改从于人,秀才引留之不得,后生感忆......其四 溪晚凉 洛妹真珠 难忘曲 昌谷诗(五月二十七日作) 送秦光禄北征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五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拨弓曲矢 包含竦的词语有哪些 盘迂 糹字旁的字 百日红 朱迹 示字旁的字 行橐 舍命陪君子 求全之毁 自字旁的字 飞字旁的字 采字旁的字 铃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威凤片羽 虎党狐侪 饩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陈谷子烂芝麻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