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3:1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3:11:21
别一章改韵同五诗呈尧夫
家虽在城阙,萧瑟似山阿。
远去名利窟,自称安乐窝。
云归白石洞,鹤立碧松柯。
得丧非吾事,何须更寤歌。
尽管我的家在城中高楼之上,却依然感到萧瑟,仿佛置身于荒山之中。
我远离了名利的洞窟,自己称这里是安乐的窝。
白云归于白石的山洞,仙鹤立于碧绿松树的枝头。
生死荣辱与我无关,何必再为此而夜不能寐?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著称,主张重视历史经验,倡导儒家思想。其诗风简练清新,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司马光晚年,反映了他对仕途的失望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表达了对名利的放弃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表达了司马光对世俗名利的看淡与对安逸生活的追求。诗的前两句“家虽在城阙,萧瑟似山阿”通过对比凸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繁华世界的厌倦。在繁华的城市生活中,诗人感到的却是萧瑟的情绪,仿佛身处于荒凉的山中。接下来的“远去名利窟,自称安乐窝”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对名利的远离,以及自我安慰的心态。
“云归白石洞,鹤立碧松柯”描绘了一幅清幽的自然景象,白云环绕着白石的山洞,仙鹤在青松间翩然立着,极具画面感,象征着诗人理想中的隐居生活。最后一句“得丧非吾事,何须更寤歌”表达了对荣辱得失的超然态度,诗人不再为世俗的纷争而烦忧,宁愿享受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清逸生活的文化特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核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放弃世俗的名利,向往自然的清幽,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超然态度。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对安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逃避,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怎样的?
A. 渴望追求
B. 远离
C. 忽视
D. 不屑
“云归白石洞”中的“白石洞”象征什么?
A. 繁华都市
B. 隐居生活
C. 名利场
D. 官场
诗中提到的“得丧非吾事”意味着什么?
A. 诗人关心荣辱
B. 诗人对生死荣辱无所谓
C. 诗人希望获得名声
D. 诗人对生活感到失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鹿柴》相比,司马光的这首诗更强调个人的内心宁静与对名利的超然,王维则通过山水描绘出一种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