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2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20:20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天的花、秋天的月亮何时才结束呢?往事又有多少呢?昨夜小楼又被东风吹拂,令我在明月之下回想故国,心中倍感凄凉。那雕栏玉砌的建筑应该还在,只是我的容颜已然改变。问你能有多少愁苦呢?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绵延不绝。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978年),字重光,号煜,南唐国君,也是著名的词人。他的词风细腻,情感真挚,尤其擅长表达个人情感与历史感叹。
创作背景: 《虞美人》作于李煜亡国之后,回忆起自己的故国和往事,表达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以及因失去权势而产生的忧伤。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考的词作,李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全词开篇以“春花秋月”引入,展现出自然的美好与时间的流逝,唤起读者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而“往事知多少”则透露出一种对过往的深切思考与伤感。接下来的描绘中,通过小楼、东风、明月等意象,将个人情感与对故国的怀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表达了李煜对昔日繁华的深切怀念,虽景物依旧,但人事已非,岁月无情带走了他的青春与美貌,令人感到惋惜与无奈。最后,诗人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总结全诗,愁苦之情如同春水般绵延不绝,诗人通过这句话传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离别愁苦的深刻感悟,令人心生共鸣。
整首词展现了李煜作为一个失去国权的皇帝所承受的深重悲伤,情感真挚而沉痛,令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感与人生的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春花秋月的感叹,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失落,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历史的悲哀,深刻反映了李煜对故国的怀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意思是什么?
A. 询问春天和秋天的结束
B. 感叹时间流逝
C. 回忆往事
D. 以上皆是
“问君能有几多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离别的忧伤
C. 对故国的怀念
D. 对时光的感慨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意在传达什么?
A. 愁苦的无尽与流逝
B. 春天的美丽
C. 生命的长河
D. 以上皆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