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时间: 2025-04-25 00:06:07

诗句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0:06:07

原文展示: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家国四十年的情感回顾和对失去的惋惜。四十年来,家国经历了沧桑变化,三千里山河依旧,但却已不再是昔日的繁华。高楼大厦直入云霄,玉树琼枝如烟雾般缭绕,昔日的繁荣是如何令人向往,然而如今却已不再。作者感慨自己从未经历过战乱,却在一夜之间沦为臣虏,往昔的风华已然消逝。尤其是在告别庙宇的那一刻,仍能听到教坊中奏响的离别之歌,眼泪忍不住流下,面对着宫中的美人,心中充满无奈与悲伤。


注释:

  • 家国:指家庭与国家,通常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归属。
  • 三千里地山河:形容祖国的辽阔,也暗示着作者心中对家国的深情厚谊。
  • 凤阁龙楼:形容壮丽的建筑,表现当时的繁华。
  • 玉树琼枝:形容美丽的树木,常用以比喻美好的景象。
  • 臣虏:指臣子与俘虏,表达了作者沦为他人之物的无奈与痛苦。
  • 沈腰潘鬓:指人的容貌,意指岁月流逝、容颜消磨。
  • 仓皇辞庙日:指急于辞别庙宇的日子,表现心情的紧迫与悲伤。
  • 教坊:古代专为演奏音乐和歌舞的地方。

典故解析:

  • 凤阁龙楼:常用来形容宫殿的华丽与壮观,源于对神话和古代帝王的崇拜,传达出对繁华的追忆。
  • 沈腰潘鬓:沈腰指女性的纤细腰身,潘鬓指女性美丽的发型,常用来形容美人的容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煜是五代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他不仅是一位统治者,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李煜的词风多情而细腻,常常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

创作背景:

李煜在位时期,南唐国势日衰,最终被宋朝所灭。这首词写于他沦为俘虏后,深刻反映了他对国家的热爱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词作,展现了他对家国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词的开头以“家国”引入,立刻抓住读者的心,四十年的岁月仿佛在瞬间被回忆起,三千里的山河不仅是对地理的描绘,更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切表达。接着,词中描绘了繁华的景象,凤阁龙楼、玉树琼枝,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辉煌的时刻。

然而,随着“几曾识干戈”的一句,词的基调陡然转变,感叹自己从未真正经历过战乱,却突然沦为臣虏,心理的冲击可想而知。作者以“沈腰潘鬓消磨”来描绘岁月的无情,仿佛在提醒我们,曾经的美好终究难以长存。

最后,词的结尾令人心痛,辞庙之际的仓皇与教坊奏乐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无奈与伤感。李煜的词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深刻地揭示出个人与国家、历史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四十年来家国:开篇就点明主题,回顾四十年的家国情怀。
  2. 三千里地山河:强调祖国的辽阔与壮丽。
  3. 凤阁龙楼连霄汉:描绘昔日的繁华与壮观,象征着权力与荣耀。
  4. 玉树琼枝作烟萝:描写美丽的景色,寓意着美好与繁荣。
  5. 几曾识干戈?:表达对战乱的陌生,突显出安宁生活的珍贵。
  6. 一旦归为臣虏:由盛转衰,反转情感,展现无奈与痛苦。
  7. 沈腰潘鬓消磨:描绘岁月的流逝与容颜的消逝。
  8. 最是仓皇辞庙日:表达在失去权力时的恐慌与不安。
  9. 教坊犹奏别离歌:即使在悲伤的时刻,音乐依旧回响,象征着不断流逝的时间。
  10. 垂泪对宫娥:眼泪流淌,面对美人,展现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凤阁龙楼、玉树琼枝等比喻了繁华的景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凤阁龙楼”与“玉树琼枝”,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如“教坊犹奏别离歌”中的重复感,突显离别的哀伤。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家国的怀念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荣耀的无奈与对过往繁华的深切怀念。诗中不仅流露出对国家的忠诚,也体现出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


意象分析:

  • 凤阁龙楼:象征着权力与富贵,表现出当时的繁华景象。
  • 玉树琼枝:象征着美丽与纯洁,形成对比于后面的惨淡现状。
  • 教坊:代表着文化与艺术,在离别的悲伤中依然存在,展现出生活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煜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
    • B) 宋
    • C) 五代
    • D) 明
  2. 诗中提到的“凤阁龙楼”主要用来描绘什么?

    • A) 战争
    • B) 繁华的建筑
    • C) 自然景观
    • D) 人物形象
  3. “几曾识干戈”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感受?

    • A) 对战争的熟悉
    • B) 对和平的珍惜
    • C) 对国家的忠诚
    • D)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1. C) 五代
  2. B) 繁华的建筑
  3. B) 对和平的珍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 《浪淘沙·白浪滔天》(李煜)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浪淘沙·白浪滔天》与《破阵子》的对比:两首词均展现了李煜对家国的深情和对历史的感慨,但《浪淘沙》更加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思索,而《破阵子》则更强调国家的沧桑与历史的变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煜词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赏析

  此词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下片写国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李煜被俘之后,日夕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李致远母夫人挽诗 其二 参政李公以勤谨和缓励后学江宪益以公廉忠信 荆公 谨和老人初冬寓笔十绝 诗告至李汉州 古意谢崔杨州辟七首 寻梅 寿崔帅卿七绝 答家朝南二绝 送崔少蓬南归 其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置之死地而后快 好心无好报 雅属 知难而退 瘦骨梭棱 同字框的字 运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五体投诚 示字旁的字 日字旁的字 愚昧落后 目字旁的字 五裦謡 庆都 頁字旁的字 山宫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