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2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26:18
踏莎行 坐月
作者: 鲍之芬 〔清代〕
翠幕风单,晶屏月堕。
一番凉思中秋过。
素娥高处不胜寒,
合来伴我明窗坐。
砧杵频催,更筹暗和。
丁丁搅得声无那。
料应别梦又难成,
兽炉龙脑添些个。
在清凉的夜晚,轻风拂动着翠色的帷幕,明月从晶莹的窗棂上滑落。随着中秋的过去,我心中升起一阵凉意。皓月的嫦娥在高空中难以忍受寒冷,愿意和我一同在明亮的窗边坐着。
捣衣的声音频频传来,更添夜色中的伴奏。丁丁的声响搅扰着这宁静,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无可奈何。想必在梦中再会相见又是难以实现,炉中香料的气息渐渐浓郁起来。
鲍之芬,清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风格著称。生平不详,主要作品多以描写自然与人情为主。其作品常常流露出孤独与思索的情感。
《踏莎行 坐月》创作于中秋时节,反映了诗人在夜晚独坐时的思绪,透过对月亮的描写,传达了对孤独和思念的感慨。
这首《踏莎行 坐月》以清幽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在中秋夜的孤独。开篇描绘了一个清冷的夜晚,翠色的帷幕和晶莹的月光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略带寒意的氛围。诗人在此时产生了深刻的思索,似乎在追忆过去的团圆与快乐。
尤其是在描述嫦娥时,诗人巧妙地将自身的孤独感与嫦娥的寒冷结合在一起,反映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感。接下来的“砧杵频催,更筹暗和”,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被打破的情景,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一种无奈的心情。最后一句“兽炉龙脑添些个”,不仅点出了中秋夜的香气,更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即便在孤独中,仍有那一丝温暖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月夜的描写与内心感受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邃思考,使得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邃的哲理。
整首诗通过描绘孤独的中秋夜景,传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陪伴的渴望。诗中流露出的孤独感和思考,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无奈与思索,同时也对未来的希望。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团圆与思念,而嫦娥则是代表着孤独与美的向往。砧杵和香炉则通过生活细节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诗中“翠幕风单”意指什么?
A. 温暖的夜晚
B. 清冷的夜空
C. 热闹的节日
“素娥高处不胜寒”中的“素娥”指的是?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诗中反复提到的声音是指?
A. 砧杵的声音
B. 风声
C. 鸟鸣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踏莎行 坐月》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