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时间: 2025-05-07 07:02:43

诗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02:43

原文展示: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作者:李清照 〔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白话文翻译:

昨夜的雨下得稀疏,风也急促,我在浓厚的睡眠中未能消散残留的酒意。试问卷帘的人,却说海棠花依旧如昔。你可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

  • 雨疏风骤:指雨下得不密,风刮得很急。
  • 浓睡:指睡得很沉。
  • 残酒:指喝剩的酒,表示酒意未散。
  • 卷帘人:指卷起窗帘的人,可能是侍女。
  • 海棠:一种花,代表美好和春天的象征。
  • 绿肥红瘦:形容春天绿叶茂盛,花却相对稀少,暗含时光流逝的感慨。

典故解析:

海棠花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作春天的象征,诗人通过海棠的情景反映出个人情感的变化与时光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字易安,号漱玉,是中国宋代女词人,擅长词、诗,尤其以抒情见长。她的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风格细腻、婉约。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李清照晚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她的生活经历了许多波折,反映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开篇的“昨夜雨疏风骤”不仅创造了一个生动的气候场景,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波动与不安。接着“浓睡不消残酒”,展现了她在酒醉中寻求逃避的心态,但又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海棠花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海棠花的常青与自身的变迁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她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最后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透过绿色的繁茂与红色的稀少,隐喻着生活的无常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对生活现状的深刻思考。

整首词运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地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李清照作为词人的独特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昨夜雨疏风骤”:描写昨夜的天气,营造出一种急促的氛围。
    2. “浓睡不消残酒”:表达词人沉浸在醉梦中,但酒意未散,暗示内心的迷茫。
    3. “试问卷帘人”:引导读者进入词人的内心世界,显示出一种渴望和好奇。
    4. “却道海棠依旧”:通过侍女的回答,反映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5. “知否,知否?”:反问的方式,表现出词人的不甘与无奈。
    6. “应是绿肥红瘦”:通过对比,揭示出春天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
  • 修辞手法:本词运用了对仗、比喻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现力,尤其是“绿肥红瘦”的对比,生动展现了诗中情感的深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愁苦和思念。
  • 海棠:象征着美好与青春,代表对往昔的怀念。
  • 绿肥红瘦:对比中体现了生命的繁盛与凋零,反映了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昨夜雨疏风骤”中“疏”字的意思是: A. 稠密
    B. 稀疏
    C. 盛开
    D. 响亮

  2. “知否,知否?”这个反问的目的是: A. 表达愤怒
    B. 表达好奇
    C. 表达无奈
    D. 表达快乐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均描写了春天的景色,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辛弃疾则更显豪放。两者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李清照词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菩萨蛮 点绛唇 涤砚池 和启新先生丽泽堂原韵 应举日寄兄弟 皋桥岩中道院与梁中砥商岩翁会饮 送耕存大参使日本 其二 送耕存大参使日本 其一 次韵陆承之寒夜有怀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屎蚵蜋 髟字旁的字 正论 片字旁的字 亅字旁的字 故步自画 水字旁的字 不赀之躯 黄天焦日 异想天开 驶足 木理 名贸实易 火字旁的字 包含斡的词语有哪些 不丧匕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