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蚕妇》

时间: 2025-05-02 03:04:20

诗句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4:20

原文展示:

蚕妇
来鹄 〔唐代〕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蚕妇在清晨和黄昏辛苦采桑的艰辛,正值花开的季节,她却没有闲暇的时间。如果教她理解繁华的生活,那么即使身处富贵的黄金屋中,也会因寒冷而死去。

注释:

  • 晓夕:晨曦与黄昏,指时间的流逝和蚕妇的辛苦。
  • :桑树,蚕的食物,象征着蚕妇的劳动。
  • 冻杀:寒冷使人死亡,表达生活的艰难。
  • 黄金屋:比喻富贵的生活环境,暗示物质的富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来鹄,唐代诗人,生活在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他的作品以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著称,关心社会底层的疾苦,表现出对民生的深刻关注。

创作背景:

《蚕妇》创作于唐代,正值农耕社会,蚕桑业是重要的经济来源。诗中描写了蚕妇的辛苦与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劳动者的漠视与现实的残酷。

诗歌鉴赏:

《蚕妇》通过描绘蚕妇的辛苦劳动,展现了她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一句“晓夕采桑多苦辛”,展现了蚕妇日复一日的劳作,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都没有为她带来丝毫的轻松。在“好花时节不闲身”中,作者用“好花”来对比蚕妇的辛苦,暗示着美好的生活与她现实的困境之间的对立。

最后两句“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更是将诗意推向高潮,揭示了即使身处富贵的环境,如果缺乏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感悟,也会感受到内心的寒冷与绝望。诗人在对比中传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物质生活的批判,反映了社会对底层人民的不公。

整首诗给人以深刻的思考,让人意识到,物质的富裕并不能替代内心的温暖和对生活的热爱,真正的幸福需要努力去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晓夕采桑多苦辛:描绘蚕妇日夜辛勤劳作,强调她的辛苦。
  2. 好花时节不闲身:在美好时光里,蚕妇仍然忙碌,反映出生活的重担。
  3. 若教解爱繁华事:如果教导她去理解生活中的繁华。
  4. 冻杀黄金屋里人:即使在富裕的环境中,缺乏对生活真谛的理解也会感到内心的寒冷。

修辞手法:

  • 对照:通过“苦辛”与“繁华”的对比,突出蚕妇的辛苦与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 比喻:将“黄金屋”比作富贵生活的象征,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蚕妇的辛苦劳动,表现了劳动者的困境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强调了内心对生活理解的重要性,批判了物质富裕而精神空虚的现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蚕妇:象征劳动者,辛勤却未必富有。
  • :象征劳动与付出。
  • 黄金屋:象征物质的富裕,反映出社会的阶层差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蚕妇》描绘的是哪个职业的辛苦? A. 渔夫
    B. 农夫
    C. 蚕妇
    D. 商人

  2. 诗中提到“冻杀黄金屋里人”这句话的含义是? A. 黄金屋里的人很富有
    B. 富贵不能带来内心的温暖
    C. 蚕妇不愿意住在黄金屋
    D. 冬天对富人的影响

答案:

  1. C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晓》:描绘春天的美好,展现自然的富饶,与《蚕妇》的辛苦形成对比。
  • 《静夜思》:表现思乡之情,反映情感的细腻,与《蚕妇》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横吹曲辞。陇头水 讲德联句 杂曲歌辞。苦热行 酬崔侍御见赠 兵后早春登故鄣南楼望昆山寺白鹤观示清道人并沈道士 同薛员外谊久旱感怀寄兼呈上杨使君 杼山上峰和颜使君真卿、袁侍御五韵赋得印字…之会 赠乌程李明府伯宜、沈兵曹仲昌 送僧之京师 奉和薛员外谊赠汤评事衡反招隐之迹兼见寄十二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尝巧 须眉交白 血字旁的字 自字旁的字 鼎字旁的字 落花难上枝 雄辩强据 米字旁的字 七死七生 茶博士 巛字旁的字 抟沙弄汞 亲策 申论 惹事招非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