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4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48:01
立春七首
作者:刘克庄
八十公公三岁儿,一孩一耄总憨痴。
向来略识童蒙训,老去惟吟豁达诗。
这首诗的内容可以理解为:八十岁的老者和三岁的小孩,二者都是天真无邪,愚笨可笑。曾经略微懂得一些儿童教育的道理,但老去之后,只剩下吟唱畅快诗篇的心态。
诗中提到的“童蒙训”,是指古代对儿童的教育理念,强调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古代儒家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倡导以德行教化。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雪渔,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豪放,作品多以抒情和咏物为主,常借景抒情,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哲理。
这首诗创作于立春时节,春天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诗人通过对比老年与幼年,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刘克庄的《立春七首》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诗的开头以“八十公公三岁儿”作为对比,构建了老人与小孩的形象,二者在岁月的长河中似乎都是无知和天真的存在。通过这一对比,诗人揭示了生命的轮回和人生的无常,老人身上虽有智慧的积累,然而在岁月的侵袭下,终究也难逃愚昧的归宿。
“向来略识童蒙训”一句,暗示着过去的教育和智慧在老去的过程中逐渐被淡忘,留下的只有对诗歌和生活的吟唱。诗的最后一行“老去惟吟豁达诗”更是道出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虽年纪已高,但内心却保持着一种豁达和洒脱。这种心态不仅是对生命的理解,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洞察,令人感慨万千。
八十公公三岁儿:用两个极端的年龄对比,指出老年与幼年都是天真无知的象征。
一孩一耄总憨痴: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天真的状态,不论是幼儿还是老者,都是在无知中生活。
向来略识童蒙训:表达了诗人对教育的反思,曾经懂得教育的道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知识似乎都被遗忘了。
老去惟吟豁达诗:老去之后,唯有吟唱诗篇,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随和态度。
对比:诗人通过对比老年与幼年的状态,突出了生命的无常与天真。
比喻:将老人与小孩均视为“憨痴”,暗示无论年龄如何,人的本性往往是相似的。
拟人:通过“吟豁达诗”的表述,使诗歌充满了人性化的情感,表达愉悦的精神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对生活的态度,强调老年人的心态与幼儿并无二致,展现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诗中提到的“八十公公”与“三岁儿”分别象征了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老去惟吟豁达诗”表达了什么态度?
“童蒙训”在诗中指的是?